0605~0614_畢業季

我們沒有好好道別:一位哲學教授寫給自殺兒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療癒旅程

Blown Away: Refinding Life After My Son`s Suicide
從絕望到希望,致敬那能療癒我們的悲傷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3個人喜歡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自我成長生與死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理查.布斯比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陳依萍
  • 出版社: 商周出版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2/09/01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金石堂好好聽

曲目

聽全部
  • 1 書店員導讀

作者/書店員導讀/名人導讀



這本書描述一位哲學教授在兒子死後經歷的漫長重建之路,透過精神分析試著理解為什麼事情會走到這一步。
教授拚命想要弄清楚兒子到底為什麼會自殺,以及當初如果自己做了什麼不同的決定,是否有可能阻止憾事發生。父親想要理解兒子在想什麼,也想要理解自己。兒子的生與死,引領教授看見愛的奧義。

首先是允許自己卸下罪惡感;重點不在於放過自己,而是放下對方。接著是承認悲傷,悲傷會把人掏空,卻也讓我們更能夠承載他人的情感。最終接受生命中種種未知,能夠擁抱這些傷,換個方式理解那些永遠無法預知的事。

內容簡介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死亡,是最難痊癒的愛的傷痛。
如果說我們走不出死亡的喪慟,最難熬的不是誰消失不見了,
而是他無處不在,在記憶和日常中都變得更加鮮明。

 

本書是一個父親的懺悔錄,是一位哲學教授在兒子死後經歷的漫長重建之路,他透過精神分析試著理解為什麼事情會走到這一步。從執著於解開兒子自殺丟給他的一連串難以回答的問題,到檢視內在真實的自己,最終能夠面對生命最難以承受的失去,接受生命中的種種未知。

-------------------

十五年前的事了,感覺卻像十五分鐘前。
十五年前的那個深夜,理查接到前妻的電話——他們二十三歲的兒子奧利弗自殺了。他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因為過去大半年他看著兒子陷入毒癮的黑暗世界,只是他未曾預料到消息來臨時心會這麼痛。他失去一個他毫不猶豫會為之付出自己生命的東西。
兒子死後,他像著了魔似的想要弄清楚他到底為什麼會自殺,以及當初如果自己做了什麼不同的決定,是否有可能阻止憾事發生。
他找上了心理分析師,不是因為他也出現自戕的念頭,而是因為他亟欲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他想要理解兒子在想什麼,也想要理解自己。其實他對心理分析並不陌生,他本身是一位哲學教授,主要研究正是心理分析理論以及現代哲學的交會點。
經過多年的悲傷與探索,事情開始變得有些不同。他似乎重拾了生活,重新認識了自己。而他的平靜與重生來自於接受他不知道也無法知道的事,很多結果是他這個終身追求知識與理解的哲學教授也無法明白的;他從純粹的理性計算轉而更能夠容忍和擁抱不確定性。
兒子的生與死,引領他看見愛的奧義。首先是允許自己卸下罪惡感;重點不在於放過自己,而是放下對方。接著是承認悲傷,悲傷會把人掏空,卻也讓我們更能夠承載他人的情感。最終則是接受生命中種種未知,沒必要為了活下去,用唯美的幻想遮蓋內心缺口,而是要能夠擁抱這些傷,換個方式理解那些永遠無法預知的事。
 

以精彩故事搭配絕妙文筆,帶我們與作者一同走過悲慟的心路歷程,迎向能從悲傷中獲取的智慧和成長。──暢銷作家Thomas Brockelman
本書以穿透靈魂的力量,描述失落與奇蹟般重獲新生及創造力的過程。作者述說面對兒子成癮及自殺的艱難歷程,從一開始深深揪住讀者的心,力道隨著書頁疊加。這是在面對喪慟後餘生的主題上,我看過最打動人心的作品。對於曾遭遇不幸的人來說,這本書是撫慰心靈的獻禮。──多倫多大學特聘教授Mari Ruti
繼奧古斯汀《懺悔錄》之後最具哲思突破的回憶錄。布斯比帶領讀者從面對難以言說的失去,走向正視死亡以活出真實人生的反思。他把絕望的心情化為帶給讀者心靈昇華的作品。──知名作家Todd McGowan
極其感人……故事敘述鮮明精闢,將會動搖你對生死的看法。對我便是如此。──紐約市羅賓斯醫療機構院長C. Edward Robins
這位世界一流的拉岡思想哲學家,因喪子悲劇被迫重新檢視自己人生的點點滴滴,以及原先對於知識、愛、死亡,甚至神的根本信念。讀者將從中獲得體悟,重新看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新墨西哥大學特聘哲學教授Adrian Johnston
本書是一面黑色鏡子,映射出主觀性的內心結構,以及心理創傷如何助人化解無法直視的心魔。書中流露極其懇切的情感,是一本能打動世人的好書。──慕尼黑哲學院教授Dominik Finkelde
一口氣讀完,彷彿被這偉大的愛之作刺穿心頭而一顫。非讀不可,它將牽動你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和精神體驗。──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Walter A. Davis
布斯比以優美曉暢的行文,記述他在精神分析過程中所探索的複雜真相──在每段回憶中遭遇的痛苦失落,能通往與兒子和自己更深層的連結。本書刻畫精神分析過程的要義,極其觸動和啟發人心。──新紐澳良伯明罕精神分析中心培訓與督導分析師Molly Anne Rothenberg
這是本優秀好書,讀起來宛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悲劇作品。──喬治城大學哲學教授Wilfried Ver Eecke

 

編輯推薦

再難以承受的失落,終究也能夠走出療癒的途徑
文/諮商心理師 葉北辰


喪親是相當鮮明且重大的失落,和家人的關係越深厚,失落的衝擊越大。當家人是自殺身亡,這個失落又會蒙上一層更模糊的陰霾。自殺遺族的悲傷不僅難以啟齒,他們身邊的人也不知道如何提供支持,畢竟「自殺」在一般的社會文化下是個帶有禁忌色彩的字眼。

廣義的自殺遺族除了自殺者的親屬之外,還包括朋友、同學、同事,甚至是聽到自殺消息而情緒受到影響的人(例如媒體過度報導某個自殺事件,可能會激起模仿效應,或是某些民眾強烈的情緒反應)。

本書的作者是自殺遺族,他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是一位研究精神分析思想的哲學教授,在深愛的兒子自殺之後,他理解到自己的深沉悲痛需要專業協助,也有足夠的心理能力(psychological mind)能夠自我探索。本書就是在他接受精神分析之後,陸續反覆動筆完成的自我述說。

作者經歷了自殺遺族常見的心路歷程,例如強烈的自責或罪惡感,覺得自己如果當時多做一點什麼,或是不要做什麼,是不是兒子就不會自殺。但作者的專業背景讓他可以探索自己的愧疚歷程。這樣細膩的描述,是其他自殺遺族無法做到的,意思是說,這個事件中的其他遺族,自殺者的媽媽、繼母、未婚妻和兒子等等,都經歷過他們自己獨特的悲傷歷程,但只有這個父親有機會將這個歷程細緻地描寫出來,讓一般讀者有機會透過這些描述更理解自殺遺族的心理歷程,同為自殺遺族的讀者也可能藉由這些文字照見自己的探索和共鳴。

自殺消息引發的創傷反應、回憶與自殺者的點點滴滴、與其他親友的互動和支持、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等等,本書中許多描述都是自殺遺族常見的內在歷程。這些過程並不輕鬆,有時甚至會感到非常痛苦,不過在心理能夠承擔的狀況之下,這樣的不舒服是心理調適的必經過程。這時候自殺遺族需要的可能是重要他人的傾聽陪伴,身為諮商心理師,我通常會提醒家屬們要找一個讓自己有安全感,能夠接納自己各種典型或不典型悲傷反應,不會太快提供建議的適合對象。

遺族家屬們也可以參與相關團體,例如今年剛成立的台灣自殺者親友遺族關懷協會,不但可以獲得有幫助的資訊(例如相關的繪本、影音或文章),也有機會參加活動尋求同儕支持。或者,自殺遺族也可以跟作者一樣,尋求心理專業協助。當然,諮商或心理治療不限於本書作者所接受的精神分析,不同學派看待人們改變的方式不同,談話的過程中會著重於不同的面向,但相同的是,心理師會協助當事人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面對生命中的重大失落,探索內在狀態,產生作者在書中提到「轉變式的自我認識」。

最後,作者在致謝詞提到自己一開始寫這本書是為了熬過苦難,後來重寫多次,也搞不清楚是為了自己而寫,還是為了他人而寫(可能想對其他自殺遺族有幫助?或是為了自殺的兒子所寫?)。在我的臨床工作經驗中,透過各種形式的創作而發現意義,是失落悲傷的家屬常提到的療癒行動。這本書的撰寫與付梓,也是作者面對自殺喪親之痛的自我重新建構過程,悲傷並不會因此消失,療癒也不會止息於此。對作者來說是如此,對於讀者來說也是如此。

作者

理查布斯比Richard Boothby


美國羅耀拉學院Loyola College哲學教授。出版作品包括:Sex on the Couch: What Freud Still has to Teach Us about Sex and Gender、Death and Desire: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 Lacan’s Return to Freud、Freud as Philosopher: Metapsychology after Lacan。

譯者簡介

陳依萍


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和師大譯研所,現任自由譯者;秉持「堅知、達譯」的精神:堅實探究知識,致力傳達文句情理;為達成跨文化溝通的使命悉心認識世界;譯作另有《電玩遊戲設計與腳本創作法》、《爆賣產品這樣來》等。

 

序/導讀

專文推薦


從絕望到希望,致敬那能療癒我們的悲傷
by 諮商心理師/「愛智者書窩」版主鐘穎

人之所以會死,或許是因為愛需要磨難。
生死事大,而孩子的死對所有的父母來說,又是死亡經驗中最痛心的。它帶走了我們對未來的希望,帶走我們原先用以抵禦死亡焦慮的憑藉,使我們本欲留傳於世的血脈就此斷絕。
死亡本就是難以言說的經驗,特別是當死亡以暴力的形式出現時,更是會直接摧毀我們對世界的信念。孩子自殺就是當中最使人困惑且痛苦的例子。自殺遺族的心裡永遠帶著疑問,是什麼動機讓親人尋死的呢?如果我當時做了什麼,或不做什麼,這一切是不是又可以挽回呢?
自殺者的父母親免不了會一直回憶起孩子年幼時快樂出遊或彼此依偎的往事。但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的心中種下了無情對待自己的種子呢?這本哲學家父親寫給自殺兒子的告白,就記錄了作者的反省與懺悔,以及想要搞清一切的努力。如作者所言,他落入了一場記憶的浩劫。但這終究只是獨白。
生跟死之間如神話所言,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因此獨白是不重要的嗎?當自殺者遺族的生命信念被摧毀,如果不能透過各種方式重建個人的故事,人就只能活在巨大的空洞裡。
因此我們才在此書中看見了精神分析,這個過程如何讓作者發現自己快樂無憂的童年回憶其實只是個偽裝,原先虛假的童年故事掩蓋了他情緒的暴力面。作者因此不得不去思考,難道是自己的壓抑反使孩子活出了他潛藏的執拗與怒氣?
我們又在書裡看見了致幻藥物帶來的靈性啟蒙,它讓作者經驗到了神與愛,一種對立悖反全然合一的奧祕體驗。原來日常世界,也就是「那個有務實的心智和穩定的自我認同的世界」,是一個「灰暗且扁平」的世界。他因此重塑了對生命與死亡的概念。
當我們與自己和解時,我們就能與世界和解。我總說世界是內心的延伸,不多也不少。
當我們偏執地只想活在有形的現實世界時,我們就忽略了另一個立體且豐富得多的內在世界。不論是否承認,我們都活在這兩個世界。但是生活如此困難,為了生存,我們常不得不被日常事務給填滿。如書中所言,直到悲傷將我們淘空,我們才能再次承載自己與他人的情感。如此說來,悲傷本身難道不具有療癒性嗎?
是悲傷治療了我們,還是我們得去治療自己的悲傷?翻開本書,你會明白悲傷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我們必須拿出勇氣穿透和沉浸的黑暗,它是我們邁向更高整合與成長的必須。我們在個體化的路上永遠都得與黑暗相伴,但黑暗裡不是只有死亡,它也深埋著黃金。我們因此要學著去致敬那能療癒我們的悲傷。
這本書太痛了,可是又令人欣喜。因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告訴我們,痛苦雖然不會完全過去,但它總會轉化成更有力量的東西。人的內心雖然有向混沌的潛意識逃避的動力,但也永遠向著光明與生命。最終,對逝者的回憶會變得愈發深刻,彷彿他有某部分融入自己的性格中。透過自己的眼睛,逝者正在觀看著生者眼前的世界;透過自己的眼睛,生者也在觀看著逝者曾經看過的世界。他的影像自此不再虛無,而是「從黑暗中出現的光明與溫暖」。
行文至此,我們就能明白作者在接受分析之初時所發生的神祕時刻了。他幼年時曾在清澈的湖裡捕獲一隻大鱷龜,為了取下牠的殼當戰利品,他和哥哥一起將牠放在火爐裡煮,結果屍體和龜殼全部碎裂糊在一起。又有一次,他們一起開槍獵殺鱷龜,被射穿頭部的鱷龜不僅沒死,還努力地抬起頭來,想要爬回潮濕的沙地,於是他們一槍又一槍地瞄準牠的頭部,但鱷龜依舊努力。
回想起童年的打獵時光,作者在一陣靜默後,聽見了遠方傳來的一句耳語:「動物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於是他在晤談室裡流下淚來。
讀者可能會好奇,動物的重要意義是什麼?許多地方的原住民都相信,動物是我們死去的親人所變成的,是寓居著我們靈魂的鬼魂兄弟(ghost brother)。當我們殘殺他們時,我們內在的一部分也會跟著逝去。世界本是一體,親人之死使作者明白了這件事。
那又是誰說了話呢?從榮格的觀點而言,是我們人格中真正居於核心的「自性」(Self)說了話,他是神靈一般的存在,他為我們的生命帶來平衡與補償。就我來看,這一刻,治療真正開始了。他不再只是對著分析師說話,同時也在對自己內心那個更高的我說話。無可奈何的悲劇成為了翻轉生命態度的契機。當舊有的世界觀被鬆動,療癒就開始產生。
這是一本令人心碎的書,但卻又這麼有意義。所有被悲傷所淹沒而成為遊魂的自殺者遺族,所有關切療癒與修復的助人工作者,都會因為本書獲得深刻的領悟。祝願所有身處絕望痛苦的人們,都能因此獲得平靜與希望。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318374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1*14.8*1.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13 出貨 參考庫存量:2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