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14_畢業季

【電子書】不平等的屍體:解剖台上,資深法醫的社會階級觀察

  • 分類:
    電子書社會哲思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西尾元 追蹤
  • 出版社: 寶瓶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4/01/30
  •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內容簡介

執業二十年的日本資深法醫西尾元揭露其在解剖台前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他如偵探辦案抽絲剝繭,調查死因,並從人性化的角度,探討隱藏在冰冷遺體背後,活生生的社會問題。

貧困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法醫尋求的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死亡的真相』。
我們的工作就是在解剖台前和遺體面對面,傾聽他們的無聲之言。」

▍貧困之死、孤獨死、凍死、老老照顧、酒精成癮、霸凌……
▍解剖台上的遺體,絕大多數非死於凶殺,
▍而是死於不平等的階級問題。

●都市裡,「凍死」絕不是稀奇事。
●受解剖的遺體中,獨居者約占50%。
●許多因債務自盡的死者,欠債金額僅五百萬日幣。
●貧困人口的遺體占比極高。相對於富裕者外表乾淨無垢、內臟卻遍布脂肪,貧窮者長年缺乏營養,內臟乾淨得令人難以相信這些器官已經用了幾十年。
●「死亡地點」會影響遺體能否被解剖、查明死因。

獨居者在家中暑死亡;車禍後死於自家的女子,其實是因酒精成癮而喪命;因貧困而拒絕就醫,本可挽回的病症成為死因;高齡照顧者幫助失智妻子入浴,自己卻因此溺斃……

法醫的工作,是從科學角度查明「非正常死亡的真實原因」,但同時,屍體也代替了沉默的亡者發聲,如實呈現其生命軌跡與所處的階級脈絡。

執業二十年的日本資深法醫西尾元揭露其在解剖台前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他如偵探辦案抽絲剝繭,調查死因,並從人性化的角度,探討隱藏在冰冷遺體背後,活生生的社會問題。

//
被害或自殺,以及孤獨死等,
面對這些「不平常」狀況下的死亡,是我們法醫的工作。

我們不像臨床醫師一樣救死扶傷,也不會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感謝。
我們自知,在醫學界,自己所處的可以說是見不得光的領域。

但是,正因為在見不得光的陰暗面,
有些東西才會看得更清楚。

──西尾元

★名人推薦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
林立青(作家)
戴志揚(資深社會記者)
__專文作序

李茂生(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魚漿夫婦(人氣粉專「魚漿夫婦」版主)
蔡崇隆(紀錄片導演)
戴伸峰(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
謝孟穎(《新新聞》記者)
__一致推薦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
有時在一件件的案子中,我們會看到一些社會角落的樣貌。但是,當這個樣貌愈來愈清楚、相似的案件愈來愈多,我不禁在想,這會不會是現今社會的縮影?是不是我們必須抬起頭去面對的問題?很感謝看了這本書,可以將這些問題帶到大家眼前。也很希望看過此書的人,可以想想這些問題。

● 林立青(作家)──
他們在生前究竟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作者用冷靜的筆觸和真實的感嘆,交還給社會一個思考:如果我們真的認識死亡,會不會更願意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做出什麼樣的事來改變。」

● 蔡崇隆(紀錄片導演)──
自由平等一直是人類追求的夢想,尤其是在日趨文明的社會中。日本法醫作家敏銳剖析一具具掉落階級底層的屍體,直言不諱地指陳現代孤獨死的背後成因,揭露出令人難以置信的遺體真相。

● 戴志揚(資深社會記者)──
不管是面對死者還是生者,法醫的工作就是和「生命」面對面。或許,透過這本書,可以讓普世大眾真實地去關心「死亡」這件事,更讓大家重新認識解剖台上最真實的一面。

● 戴伸峰(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
人在世有階級,人過世亦有階級。過世的階級反映在世的階級,在世的階級預測過世的階級。這不只是一本書,這是一本人生。

● 謝孟穎(《新新聞》記者)──
透過日本資深法醫西尾元的觀察,被社會遺落的貧窮者可能難以想像地被浴缸溺斃、一副骨瘦如柴的模樣被法醫看見、腐爛被蟲蛆啃咬到剩白骨,一切的不平等,都赤裸裸地在解剖台上呈現了。

作者

西尾元

1962年出生於大阪府。現任兵庫醫科大學法醫學講座主任教授、法醫解剖醫。香川醫科大學醫學部本科及研究生畢業,曾任職於大阪醫科大學法醫學教室,2009年轉職到兵庫醫科大學。負責兵庫縣阪神地區共六市一町的法醫解剖工作。曾發表與猝死相關的論文,嘗試把法醫學現場的發現,應用於臨床醫學的實踐。

目錄

一致推薦
【推薦文】死生有價 ◎林立青(作家)
【推薦文】社會角落的樣貌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
【推薦文】讓沉默的屍體說話、找出死亡的真相,就是法醫的日常◎戴志揚(資深社會記者)

序 章|一具女性遺體之謎

第一章|貧困的屍體
在都市裡凍死絕不是什麼稀奇事。
有的人飢寒交迫,最終凍死,卻無人知曉。這就是當代正在發生的現實。

第二章|孤獨的屍體
「孤獨死」時常和酒精有極大的關聯。
究竟是因為獨居而患上酒精依賴症,還是因患有酒精依賴症而獨居呢?

第三章|衰老的屍體
老老照顧的家庭裡,高齡照顧者不僅肩負照護重責,同時也得面臨自己年年衰弱的身體。

第四章|死後的不平等
解剖率逐年上升,但是各地區之間,解剖率卻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

第五章|解剖台前
對「非正常死亡」的死者來說,法醫是為他們送行的人,是他們去往另一個世界前「最後的見證人」。

第六章|案件的屍體
解剖外因致死的屍體時,只要有任何可疑之處,都不應發放死亡診斷書。
法醫應當以正義和責任為基礎,傳達沒有謊言、不愧對任何人的「死亡真相」。

第七章|幸福的屍體
就算是一個人默默死去的獨居者,可能本人對這種終結方式並沒有不滿。相反地,在醫院中被別人照護著走向生命的終點,這個人就一定幸福嗎?

結 語|不平等的死亡

序/導讀

【推薦文】死生有價 ◎林立青

這位法醫用刀敘說死亡,用手上的筆剖開屍體,凝視著這個社會的階級。

我管理經營著一個稱之為「友洗」的社會企業,這個團隊會帶著街友及更生人等社會弱勢邊緣人去清理死亡現場,這之中包括清潔、拆除和搬運。不只一次我們在面對現場的「慘況」時,會驚訝於死者生存的狀況。

死亡現場的工作壓力極大,通常空氣中會有難以言喻的氣味,人腹部內的細菌會讓屍體腐化,血也會引來各種白蛆和綠頭蒼蠅。我們面對這樣的場景,會盡可能不去想背後的原因,專業的表現是專注在解決血跡、排泄物、沾有屍臭味道的衣物、紙類和家具,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分類後清運處理。

和法醫不同,我們對死者知道得愈少可能愈好。知道得多了,只會在工作時更加心神不寧,更難穩定在工作上,這是我始終不願意早到案場等待檢察官和法警相驗的原因,等待的時間冗長,問多了也只是添煩。

可是我們終究會知道一些「細節」,警察和檢察官會說,許多案件新聞會報。這一本書的價值也就在於這裡,透過一名法醫說明死亡的內容、死亡的階級,看在我這樣一個從業者的眼中,更多的是解答,好像告訴我們死亡的面貌,和死者生前到底經歷了什麼處境。

畢竟只有一種情況下,我們會需要知道死亡原因的時刻,那可能出現在伴屍案的現場,智障的孩子不知道母親已死亡,在身邊陪了近半年之久;也發現過燒炭時,全家連同寵物一起帶走,還有更多是我們稱為貧窮所造成的悲劇。這些案件通常沒有錢,當我們到的時候已經太晚,需要的不只是專業,還需要社福或者是社會善心的介入。

這些悲劇比例和書中寫的相同──異常的高。大多數有家可歸、有社會支持且和家人同住的幸福人生,是不會遇到我們,也不需要這些服務的,這些忌諱構成了我們的神祕感,也帶來誤解和獵奇心態。西尾教授以法醫的臨床經驗將死亡現場描述、剖析透澈的同時,也將死因清楚闡述,在獨居比例愈來愈高,孤獨死也愈來愈多的時代,人們更是需要知道這些死亡的真相和面貌。

他們在生前究竟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只有在我們慢慢理解的過程裡面,才能避免其他悲劇發生。

這本書將死亡現場的忌諱和神祕揭開,用冷靜的筆觸和真實的感嘆,交還給社會一個思考:如果我們真的認識死亡,會不會更願意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做出什麼樣的事來改變。


【推薦文.節錄】社會角落的樣貌 ◎大師兄

那天收到出版社邀請,說想讓我看看一本跟我很有關的書,我心裡不禁在想:「該不會有新的殯葬人要出書了吧?」誰知道居然是來自日本的法醫,西尾元老師所寫的這本《不平等的屍體》。
老實說一開始我還有點汗顏。身為一個之前在殯儀館工作的接體員,我們只是收到警察的通知,到某一個可能殘破不堪,可能斷水斷電,可能陰風慘慘的地方,將那些許久沒人發現,又或是根本沒人在意的無名屍,還有那些還找不到家屬的遺體送到殯儀館而已。
這之前,會有發現者通知警察,警察再看狀況打給救護車或是殯儀館。假如是殯儀館,就會有鑑識小組跟我們遺體接運的一起出發。
鑑識小組會鉅細靡遺地將現場所有照片拍下來,結束後,我們才會將遺體裝進屍袋、送往殯儀館等待驗屍。隔天會有檢察官跟法醫來驗屍,驗完要是家屬有疑慮,或是絕對必要解剖,才會由書中這位解剖的法醫出場。
所以,我跟法醫見面的次數雖然不到每週都見,但一個月還是會見個幾次。

〔…〕有一次,法醫們帶著菜鳥來實習,有一個菜逼巴居然跑去外面吐。休息時間,我看到那個跟我比較熟的老鳥在外面滑手機。
「法醫,你們那些菜鳥還好吧?」
「還好啦!我當年也是這樣的啦!」
「我滿好奇你為什麼做這個呀?好賺嗎?」
法醫看了我一下,突然跟我說:「你看那些實習的,你覺得大概有幾個會留下來?」
「應該一半吧?」
「絕對不到一半……你說說,今天解剖的遺體,你當初接的時候,在想什麼?」
我看著裡面一個不到一歲就溢奶往生的小孩,父母親在外面痛苦,爺爺奶奶不斷在自責沒有把孩子照顧好。
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這次的解剖,希望解剖完可以由報告告訴他們,孩子的死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一次自然的死亡。
「很遺憾,真的是他們的疏失。我既然解剖了,就要替這個不會說話的孩子,說出真相。」
一瞬間,我有點感慨。不管是在一般治喪的過程,還是後來我在火葬場撿骨,我們都會盡量說些好話,讓家屬們不要那麼難過。而這些解剖的法醫,他們說的是實話。實話總是最傷人的。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不平等的屍體」。
其實書裡那些發生在日本的狀況,在台灣也很常見:獨居死、老老照護、精神病殺人……甚至,當我第一次到公園把一個冷死的遊民大哥帶回殯儀館「休息」,我才猛然驚覺:「原來到現在還有人真的會凍死。」
有時在一件件的案子中,我們會看到一些社會角落的樣貌。但是,當這個樣貌愈來愈清楚、相似的案件愈來愈多的時候,我不禁在想,這會不會是現今社會的縮影?是不是我們必須抬起頭去面對的問題?
很感謝看了這本書,可以將這些問題帶到大家眼前。也很希望看過此書的人,可以想想這些問題。
我想這樣,身為同樣在做人生最末端的行業者,能把這些所見所聞帶給大家,也算是一種幫往生者發聲吧!

※另有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精彩推薦文,詳見本書。

試閱

【節錄】第一章 貧困的屍體

難耐嚴寒之後
某年二月,由於前一天下了雪,這天格外寒冷徹骨。和往常一樣,警察一大早就將一具遺體送到我們法醫學教室。
死者初步斷定為五十多歲男性,遺體在死者公寓的廁所前被發現,臉朝下倒地死亡。
警察的初步檢查未能查明死因,所以來拜託我們進行解剖。
我在準備室換好衣服,打開解剖室的門,警方負責人和法醫學教室的技術人員已經在著手準備。解剖室沒有窗戶,四周牆壁貼滿白色瓷磚。房間正中央是泛著微光的不鏽鋼製解剖台。男性屍體已經橫放在台上。
眼前是一具心跳已經停止的軀體──對我來說,這是二十年來幾乎每天都要面對的「日常景象」。
進入解剖室後,我習慣先從遠處整體觀察解剖台上的遺體。因為一旦開始解剖,很容易過於關注眼前的局部部位,而忽視對遺體的整體印象,就會有遺漏或者誤判的危險。從遠處觀察可以從感覺上有個整體把握。比如,遺體有哪些部位受傷,臉部瘀血情況等。
遠觀全身以後,我會仔細觀察遺體表面各處(即體表),正式開始工作。在法醫學解剖過程中,有無明顯的外傷或變色,若有則外傷變色的部位、大小以及數量如何,這些從體表得到的資訊不少會成為確定死因的重要線索。
如果有刀具刺傷的傷口,確認傷口的大小、深度與凶器是否吻合,有時也會成為逮捕嫌犯的決定性證據。
進入解剖室時,我馬上注意到這具男屍體表上留下的「印記」。肘部、膝部等大關節處可以看到多處微紅色斑狀變色。
在確認變色情況和位置的同時,我腦海裡馬上浮現「凍死」兩個字。但是,現階段還不能「確診」。
確認完體表,開始解剖遺體。先小心切開皮下組織(真皮以下的結締組織,主要由脂肪細胞組成,內含血管、神經),然後是腦、肺、心臟、胃、肝臟、腸等,按照一定順序解剖各種內臟器官。
透過解剖能確認到的異常情況是,這名男性心臟流出的血液顏色有些異樣。取出心臟,比較心臟左側和右側流出的血液,顏色明顯不同。左側的明顯比右側的鮮紅。
這個檢查結果展現了凍死者遺體共有的顯著特點。
按專業解釋來講,紅血球裡含有一種叫作血紅蛋白的物質,血紅蛋白和氧氣結合會生色,所以血液才是紅色的。
結合的氧氣愈多就紅得愈鮮豔,氧氣少的話,就會變成黑紅色。
吸進肺部的氧氣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後,血液進入心臟左側(左心房),作為動脈血再從左心室流向全身。然後,在氧氣被消耗後,全身血液作為靜脈血再次流回心臟,進入心臟右側(右心房)。因此,心臟左側的血液裡所含氧氣濃度原本就比右側高,左側血液本應更鮮紅,只是肉眼很難清楚分辨這種色調差異。
但是,從血紅蛋白和氧氣結合程度來講,這種反應具有一種化學性質,溫度愈低,血紅蛋白和氧氣結合度就會愈高。凍死前,由於肺內吸入低溫空氣,肺內血紅蛋白和氧氣結合度就會比一般情況下高。隨著體溫降低,凍死時的動脈血會更鮮紅,此時的色調差異是可以透過肉眼確定的。
解剖後,這位男性的死因確診為「凍死」。

在城市裡凍死
一般提到凍死,首先想到的是在雪山之類的地方動彈不得,冷得像冰一樣的景象;或者因為沒有食物,被嚴寒奪走體溫,無法動彈,直至死亡……以前,確實有幾位身強體壯的登山家陷入這樣的困境,最終喪命。
但是,這名男子為什麼會在城市裡的公寓中凍死呢?
長期身處解剖現場,就會切實感受到在都市的日常生活中,凍死絕不是什麼稀奇事。
在我們法醫學教室,每年送來的約三百具屍體中,凍死的屍體有十具左右。其中也有營養狀況差而骨瘦如柴的人。
這名男子幾年前被公司裁員,妻子離家出走,他沒了工作,又過著單身生活,便漸漸開始拖欠房租。由於他拖欠幾個月房租,人又聯繫不上,房東擔心出事便報了警,屍體這才被發現。據說死亡時,家中的水電瓦斯都已被停,房間裡也幾乎沒有發現食物和財物。
據警方說,這名男性死者並沒有什麼身體不適和既往病史。而且包括男子居住地在內,我們負責解剖工作的地區並不是下大雪的寒冷地區。可能有人會想,就算是冬日最寒冷的時期,只要穿上足夠的衣物、用被子包裹,應該不至於凍死。
其實,就算在家裡,只要條件具備,人也是會凍死的。
人體體溫一般保持在37℃左右,一旦因為一些原因體溫下降到28℃(有時甚至還未下降到如此之低),就會引發心律不整導致死亡。
周圍的溫度比體溫低的時候,人就會消耗體內能量產生熱量(即產熱),為了存活而自動保持必要的體溫。但是,營養是能量的來源,如果攝取不足,人體就不能充分產熱,也就不能和體內散發的熱量維持平衡,體溫就會逐漸下降。實際上,解剖後發現,這名男性胃內和腸內都空得很徹底。考慮其家中未發現財物,他應該是處於不能飽腹的狀態有一段時間了。
我見過很多和這名男性一樣,因為貧窮而凍死的案例。
因為貧窮買不起食物,體力和抵抗力逐漸下降。這樣的話,就算套上所有衣物,裹上棉被,也還是會凍死。
不可思議的是,有些凍死的遺體是在脫掉衣物的狀態下被發現的。這名死去的男性也是如此,雖是寒冷冬日,被發現時卻只穿著內衣褲。
法醫學中把這種情況稱作「奇異性脫衣」。人在凍死前,似乎會感到「炎熱」。就連在雪山發現的凍死的遇難者,有時也會處於衣物被脫下丟在一邊,衣著單薄的狀態。電影《八甲田山》中就有這樣的一幕。人體腦內有體溫調節中樞,該區域在接近凍死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某些異常。
「體溫控制」這項生命維持裝置出現故障而導致失誤操作,這種現象叫作「反常脫衣」。原本是無法忍耐的嚴寒,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熱得不得了,因此就會親手放棄僅有的防寒手段,加快體溫下降的速度。
我曾經解剖過一具遺體,是在公寓地板下面被發現的凍死者。據說是為了躲避討債,藏身於地板下面的狹窄空間屏息度日。他也是在寒冷的黑暗中悄無聲息地死去的。
在城市某棟公寓的房間裡,有的人飢寒交迫,最終凍死,卻無人知曉。這就是當代日本社會正在發生的現實。

(全文未完。)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06398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閱讀方式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方式

電子書 金石堂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將儲存於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 最佳瀏覽載體: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電子書 Readmoo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請至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