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14_畢業季

扶桑花與家園想像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本書分成三個主軸:「想像眷村」、「眷村生活的多樣性」以及「變遷中的家園」,再加上不可或缺的三篇附錄。

在第一部分「想像眷村」中,吳忻怡從「書寫文本」的角度討論眷村文學。「眷村文學」這個名詞曾零星出現在各別文章,但學術界與文學批評界卻缺乏較為統一的定義或內涵。吳忻怡嘗試從作者背景、文章意圖、文本脈絡等三個面向,一一檢視其定義為「眷村文學」的適切性。

莊雪屏則指出,眷村相關報導的比例,每到選舉往往大幅成長,記者用公式化的「類型化說故事」方法,蒐集新聞事件、評論並建構一個所欲達成的結構和內容,以深植在記者與編輯心中的劇本「建構」出所謂的「眷村意象」,使報導落入可以預測的刻板情節。於是,眷村新聞的操作方式也就愈益老調重彈,眷村「挺藍」、「老夫少妻」等刻版化印象,於焉產生。

另一方面,陳谷萍描述隨婚姻展開跨族群生活與建構生活網絡的女性,是如何從另一種角度建構眷村的集體記憶,從相異的生活背景到集體生活,日漸發展出一套屬於女人之間的溝通模式,透過女性的共通母職經驗與特殊經濟互助關係,使眷村婦女間的情誼得以超越原生的族群身分,並形塑眷村內特殊的人際網絡。

在第二部分「眷村生活的多樣性」中,柯凱珮以大陳新村為例,說明還有一種眷村外的「村」。從軍眷制度面來說,它們不算「眷村」,但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卻和「眷村」形成有意義的類比與對照。大陳人與一般人所認知的壟斷台灣多數政治社會資源的外省菁英,以及受到國防部補助的眷村居民,有著相當差異。大陳人今天在台灣的成就,絕大部分得靠自己的努力與「拚命」才能獲得。

在第三部分「變遷中的家園」中,羅於陵描述「家園」的解體與重構:眷舍「私有化」,不僅代表眷村的空間形式與意象產生巨大變革,也使原本分布在都市中央的塊狀、水平地景形式,在短時間內被「毀滅式」地改造。原本靜態且封閉的眷村社區結構趨向複雜化,甚至也改變老眷村人及一般社會大眾心目中的眷村印象,而且是永遠地改變。而柳慧燕則以四四南村的遷建(建成國宅的眷村標準範例)為例,說明「眷村」不只屬於眷村居民,自興建到改建,他們的生活空間與內涵都受政治與社會的強力干涉。

在「附錄」中,柯林斯(筆名)介紹「眷村」源流,從國家政策發展的角度,對眷村的興建、財務來源、命名與分布等,清楚記錄「眷村」如何經過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切入「台灣社會」,成為台灣社會發展不可忽略的現場。張茂桂則透過「族群學者」與「眷村子弟」的雙重觀點,在客觀立場外,感性地道來眷村一二事。該文最重要的觀點,是從國際政治的架構中分析「眷村」意涵:因國際政治與軍事對抗的緣故,必須冷漠牽動大量人口的遷移,但夾雜其間的卻是真實生命情感的出入,這是受到大歷史影響的具體生命過程。而高有智則採訪幾位眷村文化保存工作者,從北到南、從台灣本島到離島,只要曾有眷村的地方,就有他們付出耕耘的行跡;這些人來自不同領域、身處不同角落,藉由各種方式,試圖喚起台灣社會對眷村文化保存運動的重視,台灣社會方能得知,原來不只「外省人」關心眷村族群,也有河洛人、客家人,甚至還有外國人;這也打破了族群藩籬,如同眷村向來也不是單純的「外省人」家庭。

作者

吳忻怡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族群關係與認同。好奇身分認同的社會模塑,做了一些眷村文學的研究。關心文化生產的社會過程,寫了有關雲門舞集與台灣社會變遷的博士論文。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台大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

曾意晶

曾任明道、曙光、竹中國文教師,現為全職媽媽。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

莊雪屏

TVBS電視台新聞部中部中心資深記者暨副組長,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畢業。資深政治線記者,曾主跑立法院、外交及兩岸新聞等。

陳谷萍

現於個人設計工作室擔任室內設計工作。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畢業。

柯凱珮

國立花蓮教育學院(現為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現為國小教師。

羅於陵

現任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研究員。英國倫敦大學發展管理與規劃博士、台大城鄉發展研究所碩士。

柳慧燕

現任柳慧燕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附錄

柯林斯

筆名。輔仁大學研究所畢業,著有多本眷村相關著作,現從事文史工作。

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博士(1984),曾任清大、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東吳大學兼任講座教授,《台灣社會學》主編,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2008~2009)。編著:《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國家政策,1989)、《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業 強,1993)、《兩岸社會運動分析》(新自然,2003)、《國家與認同》(群學,2010)等。

高有智

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記者,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台大動物系,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學學文獎、卓越新聞獎與吳舜文新聞獎,合著有《陪你一起慢慢走》、《我的小革命: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與《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等書。

主編者

張翰璧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專長領域為東南亞客家、多元文化、族群經濟。

插畫者

李侑叡

出生於雲林古坑的她,讀幼稚園時便喜四處遊走左鄰右舍間,並不忘在誇讚叔叔爺爺們泡一手好茶的同時,藉機展示自己「每日一畫」的成果。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後,現為自由工作者,專長手繪插畫,堅信藝術與美食是她到地球出差、旅行兼考察不可或缺的最佳良伴。我的部落格blog.yam.com/rei2010

外台會

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成立於2004年3月總統大選後,站在進步公民團體的自主立場,立基於「中介」、「促進轉化」的民間位置,進行「搭橋」以及增進理解與和解的社會與文化工作,提供一個以人道、人權為基礎,跨黨派、跨兩岸,也能跨疆界的的省思觀點。我們透過文化工作,一方面讓社會可以更看見「外省人」,一方面也促進多重角度、跨族群的「相互觀看」,希冀由人性的普遍關懷及記憶的重建與反思,修補政治對立帶來的裂痕與傷口,讓族群議題可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均衡呈現,為公民社會的尊重溝通與包容差異而貢獻力量。
部落格:amtorg-amtorg.blogspot.com/

目錄

叢書總序——張茂桂
序言 「一二三,到台灣」:扶桑花與家園想像——張翰璧

第一部分 想像眷村

昨日的喧嘩:眷村文學與眷村——吳忻怡
記憶與遺忘: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文學創作裡的「眷村」——曾意晶
眷村意象:新聞的再現與社會建構——莊雪屏

第二部分 眷村生活的多樣性

跨族群的姊妹情誼:文化接觸下的眷村婦女生活網絡——陳谷萍
大陳村文化:形成、生活經驗與集體記憶——柯凱珮

第三部分 變遷中的家園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羅於陵
想我眷村的朋友們:一個台灣囝仔的眷村探險記——柳慧燕

第四部分 附錄

「一二三、到台灣」:「眷村」的興建與改建——何鳳飛
想像台灣眷村一、二——張茂桂
眷村文化保存工作者群像——高有智

序/導讀

序言

一二三、到台灣:扶桑花與家園想像張翰璧(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時間,看得見嗎?模糊的記憶中看見自己剪著短髮,在眷村的巷弄中,和玩伴們一邊唸著「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明年一定回大陸」,一邊飛躍地跳著橡皮筋。依稀看見扶桑花築起的「家」界,夏天盛開的朵朵大紅花,以及秋天撲鼻的桂花香,我記憶中家園的圍籬是「扶桑花」。扶桑花是典型的熱帶花卉,也是台灣的公園或鄉間常見的圍籬植物,不但在緊密接觸的眷村中區隔出「家」的空間界限,也為眷村記憶抹上一筆絢麗。扶桑花開的季節,不論大人小孩都感染了好心情,媽媽們閒話種植心得並交換各自的品種,小孩則忙著在扶桑花叢間玩「躲貓貓」、摘花心、吸花蜜、被處罰……時間流轉中,扶桑花的品種愈來愈多、花開得愈來愈美,慢慢的,砌磚圍牆取代了扶桑花圍籬,最後卻連同房子一起不見了……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家」:原本日漸成形,轉眼間卻整個消逝!那麼,其他人的記憶與想像又是什麼?似乎大不相同,卻又各取所需。現在,當我們要正經討論或自由回想「扶桑」或「竹」籬笆時,赫然發現「它」不在了,建築物拆了、老人凋零了、第二代遷居了……我終於知道,時間,看得見。

「眷村」是什麼?是歷史的產物,也是台灣社會的一部分。正因「眷村」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立場、在不同的場合,聊聊眷村的經驗。然而編輯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跨越「日常生活」來聊眷村事,在知識層次討論「眷村」及其相關議題。本書選了十篇文章,作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用不同的書寫方式,描述、說明或建構「眷村」的意涵,作者們不見得都有眷村的生長經驗,也不盡然是所謂「外省第N代」身分,他們只是單純從個人關懷與不同學科立場出發,告訴讀者他們眼中的「眷村」。

本書的編輯主要分成三個主軸:「想像眷村」、「眷村生活的多樣性」以及「變遷中的家園」,加上不可或缺的三篇附錄。

想像眷村

「眷村」記憶了什麼?記憶有許多載體:(1)口述傳統;(2)歷史文件或回憶錄等;(3)影像、照片或雕像;(4)儀式;(5)空間等。記憶和歷史似乎都不甚客觀,兩者都是我們對「過去」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詮釋,甚或扭曲,而且這些記憶的建構與想像過程都涉及詮釋者的社會脈絡。換言之,記憶是由社會團體所建構,社會團體決定什麼值得懷念和它將如何被記得。團體成員認同他們所屬團體的重大事件,他們記得這些是∕不是他們親身經歷的事件,甚至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本書作者之一吳忻怡從「書寫文本」的角度討論眷村文學,「眷村文學」這個名詞曾零星出現在各別文章,學術界與文學批評界卻缺乏較為統一的定義或內涵。忻怡嘗試從作者背景、文章意圖、文本脈絡等三個面向,一一檢視其定義為「眷村文學」的適切性。除了檢視「眷村文學」的定義,呈現眷村族群與眷村文學的多樣化與多元性外,也將書寫過程視為一種文化實踐,希望因著這樣的書寫,讓眷村人珍視、保有生命經驗,也讓非眷村人看見同樣真實而值得尊重的生活過程。不管是漳州人、泉州人、福佬人、客家人,還是本省人、外省人、眷村人,每種人群分類背後,除了隱含對我族的認同、對他者的疑懼,也同時包括一段又一段落地生根的艱辛歷程。這個辛苦而費時的在地化過程,從來就不簡單,也絕對不只一種固定的模式。眷村人透過眷村文學訴說的當然只是其中一種,但絕對值得認真對待與理解。

然而,「眷村」文本不等於真實生活中的「眷村」,這個空間提供眷村內∕外的人不同想像與詮釋,即使同是眷村內的生活者,建構的眷村經驗也大不相同,更不必然承襲父系的族群認同。曾意晶的文章就是要處理不同的生活經驗如何反映在「眷村文學」中,成為「眷村內∕外」成員的部分集體記憶。成長於「眷村」的外省作家,諸如袁瓊瓊、蘇偉貞、張大春、張國立、蕭颯等,往往將眷村經驗反映在初期書寫的舞台,不論是瑣記兒女的愛戀心事、鄰里是非,到辯證家國歷史、反思記憶想像或操演情欲政治;在此同時,眷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性、經歷的歷史事件,與外省族群散發的氣息或性格,也由作家一併建構於文本中。呈現在作家文本中的眷村經驗,可說是一種族群歷史的再創造。當然,這種文化歷史的創新也具有內在的差異,就如意晶文章後半段對利格拉樂.阿女烏「弱勢中的弱勢」的經驗描述,挑戰「眷村」=「外省人」的錯誤刻板印象,也展現眷村經驗中交織的族群(外省與原住民)、階級(父親的軍階)、性別(父系與母系)等經驗。

如果「眷村」文學呈現竹籬笆裡的差異與多樣性,則圍籬外的人又如何想像「眷村」?莊雪屏指出,平時有關眷村的議題很少擠上報紙版面,弔詭的是,眷村相關報導的比例每到選舉往往大幅成長。記者用公式化的「類型化說故事」方法,蒐集新聞事件、評論並建構一個所欲達成的結構和內容,使報導落入可以預測的刻板情節。甚至不論資深記者或年輕記者,總會跟隨原先的公式,運用標準化的想像、陳腔濫調的角度和觀點,以及早已深植記者與編輯心中的劇本,「建構」所謂的「眷村意象」。於是,眷村新聞的操作方式也就愈益老調重彈,眷村「挺藍」、「老夫少妻」等刻版化印象於焉產生。具象與空間意義上的「眷村」逐漸在台灣地表消失,但因媒體習於將眷村題材與政治產生關聯,而衍生了族群關係上無限推演的抽象等號:「眷村」=「外省人」=「泛藍」=「親中」=「統一」=「賣台」……。上述「政治同質性」意象的建構與立場推演,使閱聽大眾只注意到眷村的「政治性格」,卻忽略眷村內部的「社會性格」。在媒體操作上,「眷村」成為封閉的「族群之島」,實質的社會基礎(空間的逐漸消失、世代的更迭等)雖日漸消失,抽象的政治界限卻依然存在。如果媒體與社會大眾能以「不了解『眷村』,就不了解台灣社會」的新視角,重新解讀「眷村」、重探眷村的社會性,會發現眷村絕不僅止於我們以前理解的眷村。

眷村生活的多樣性

事實上,「眷村」不只是眷村,眷村內也不只雄壯威武的男性,眷村的特殊在於人文薈萃,包容南腔北調,也融合各省風俗,藉由男主人的同袍之誼,外省、本省、客家及原住民媽媽的和諧相處,眷屬們進入眷村也感受到丈夫們「親愛精誠」的情操;在初為人婦與人母之際,為了生活所需及延續生命,彼此在遠親不如近鄰的實踐下也互相扶持、守望相助,親如家人,所以眷村特別有人情味。眷村獨特的群體融合,安慰了軍人的思鄉情切,也共同撫育在台土生土長的「二世祖」(眷村第二代),此後再也沒有「何處是家鄉」的感慨,取而代之的是子女教養的話題,也就是有妻有子的家庭意識。

陳谷萍描述這些隨婚姻展開跨族群生活與建構生活網絡的女性,是如何從另一種角度建構眷村的集體記憶。這群具有不同地域、族群背景的婦女,進入國家體制集體生活的過程是:在她們的生命周期裡,歷經路徑相似的生活樣貌,從相異的生活背景到集體生活,她們日漸發展出一套屬於女人之間的溝通模式,透過女性的共通母職經驗與特殊經濟互助關係,使眷村婦女間的情誼得以超越原生的族群身分,並形塑眷村內特殊的人際網絡。透過眷村女性的生活經驗,從女性的位置發聲,彰顯眷村女性的生命能動力。

然而還有一種村,是眷村外的「村」。它們從軍眷制度面來說不算「眷村」,但從文化的角度觀察,他們和「眷村」又形成有意義的類比與對照,例如寶藏巖、大陳新村、一些退輔會安置榮民的集體農場(梨山、清境農場)。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的政權,但仍保有海南島、金門、馬祖以及浙江沿海的舟山群島、大陳島。爾後國民政府的軍隊陸續撤出海南島與舟山群島,大陳島變成國民政府在最北邊的重要軍事基地。柯凱珮以大陳新村為例,說明全台大陳新村的規畫與分布,主要是依據大陳居民原本的職業加以分配,捕漁維生的居民分配在花蓮、台東、宜蘭和高雄四個縣分靠海的地區;農墾為業的居民則集中在屏東縣。公務員在這批移民中人數較少,分配至台北縣、新竹、南投。根據調查,大陳義胞人數約一萬八千兩百多人,身分皆為平民百姓,與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隨行的軍隊眷屬形態不同。

在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浪潮下,大陳居民不諱言這對自己的「外省」族群身分造成衝擊,社會上對本省∕外省的區隔,雖更明確定位大陳人雖屬於一九四九年之後來台的外省族群,但其實大陳人與一般人認知的壟斷台灣多數政治社會資源的外省菁英,以及受到國防部補助的眷村居民有著相當差異,他們早期雖獲得政府的「義胞」安置,但大陳人今天在台灣的成就,絕大部分得靠自己的努力與「拚命」才能獲得。

變遷中的家園

述說完眷村文學(眷村內部生命史)、媒體眷村意象(從眷村外部投注的凝視),並從女性與「村外村」(大陳新村)的觀點呈現眷村文化與集體記憶的多樣性,接著就是社會變遷中的「眷村」:「家園」經歷怎樣的變化?「籬笆隔絕了外界」,不對,應該說是籬笆內的人情味吸引著每個成員,這向心力不但使軀體附著其上,也使每個人的心圍繞於其間。這道藩籬使人有家的歸屬感,卻也禁錮了想飛的心。無論一世祖或二世祖,幾乎沒人敢想像眷村四周藩籬拆除的景象,因為眷村是純化度極高的社區,也是一世祖解甲歸田後僅剩的一塊角落。說透了些,一世祖們一輩子在軍隊與眷村這兩點一線之間移動,單純到已無力再適應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52544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20 出貨 購買後進貨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