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怎麼說,青少年會聽 VS. 如何聽,青少年願意說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親子同樂,小手捏創意,玩出想像力

  •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書、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暢銷書《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青少年版教養經典!

家有青少年必備的教養聖經★

 

學業、家事分工、門禁、處罰、戀愛、性、毒品……青春期會遇到的各種難關,該怎麼和孩子順利溝通?

國際知名的親子溝通專家教你掌握與孩子連上線的新語言,帶來易懂、實用的青春期生存指南!

在親子關係大師的引導下學習新語言,與青少年對話,輕鬆達成合作共識,創造良好互動關係,化解青春期的重重難題。

安戴爾‧法伯與依蓮‧馬茲麗許憑藉突破性的暢銷書籍《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改變了父母的養育方式。

現在,他們帶來全新的青少年版教養指南,將幫助家長解決青少年和父母所面臨的棘手問題。

本書充滿直截了當的建議,提供了創新、容易實踐的建議以及久經實驗的技巧,可以為親子的長久關係打下基礎。

從門禁、性到毒品等重要議題,本書為父母提供了幫助孩子安全度過充滿風風雨雨的青春期的實用工具。透過本書,

 

父母將學到:

●如何表達他們的惱怒或氣憤,而不會傷害彼此感情
●有助於回應青少年孩子在意的事的方式
●鼓勵一個青少年合作並承擔責任的技巧
●處罰的替代方法,以幫助青少年面對他們不好的行為並進行改善
●如何和平地解決衝突
●如何趁機利用機會來討論性與毒品


青少年將學到:
●同齡的其他孩子是怎麼述說他們的擔憂與挫折
●與朋友和家人相處更好的具體技巧
●以禮貌的方式向父母親表達自己的不贊同
 

作者

安戴爾.法伯(Adele Faber)、伊蓮.馬茲麗許(Elaine Mazlish

兩位都是成人與兒童溝通方面的國際知名專家,贏得了眾多父母的感謝和專業團體的熱情讚美。

她們的第一本書《Liberated Parents, Liberated Children》以「文學成就證實了人類精神的最高價值」而獲得克里斯多福獎。她們隨後的書籍《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以及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書《Siblings Without Rivalry》都大賣超過三百萬本,並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版本。她們的書《How to Talk So Kids Can Learn—At Home and in School》被兒童雜誌列為「年度最佳家庭教育書籍」。由公共廣播電視公司所製作的兩位作者團體工作坊計劃和影片目前正被世界各地的家長與教師團體所使用以改善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怎麼說,青少年會聽 vs. 如何聽,青少年願意說》則著手應對青少年時期會出現的棘手問題。

兩位作者皆師從已故的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Dr. Haim Ginott),也是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教職員和長島大學家庭生活協會的前成員。除了經常在美國、加拿大和海外演講外,她們也出現在每個主要的電視談話節目上,從歐普拉秀到早安美國。她們目前居住於紐約長島,兩位皆是擁有三個孩子的母親。

譯者簡介

陳莉淋

台北人,兼職譯者。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學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應用發展心理碩士。喜歡與兒童相處也樂於探討父母、家庭對兒童的影響。目前從事兒童發展與早期療育相關工作。

目錄

致謝
如何正確閱讀及使用這本書
這本書為什麼誕生
作者筆記
第一步 處理感受
第二步 我們還在不停「確認」
第三步 處罰還是不處罰
第四步 一起解決問題
第五步 與孩子們會面
第六步 關於感受、朋友和家庭
第七步 父母與青少年一起
第八步 處理性與毒品

下次的會面
其他可能會有幫助的(英文)書籍
了解更多
 

序/導讀



這本書為什麼誕生

其實需求一直在那裡,只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並沒有發現。然後類似這樣的信件開始到來:

親愛的安戴爾與伊蓮:

救命!當我的孩子們還小時,《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一書是我的聖經。但是他們現在已經十一和十四歲了,而我發現自己正面臨一組全新的問題。你們有想過撰寫一本書給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嗎?

之後是一通電話:

「我們市民協會正在安排年度家庭日會議,希望你們願意提供關於如何與青少年相處的主題演講。」

我們猶豫了。畢竟我們之前從來沒有提出一個完全聚焦在青少年身上的教案。然而,這個想法引起了我們的興趣,為什麼不呢?我們可以提供一個綜述,關於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只是這次我們將以青少年為範例,並且透過與另一人的角色扮演來示範這些技巧。

要呈現新的教材總是一項挑戰。你永遠無法確定聽眾們能否產生共鳴。但是他們確實聽得非常投入且反應熱烈。在Q&A 時間,他們詢問我們對於每件事的看法,從門禁、組小團體到頂嘴與禁足。

演講結束後,我們被一小群父母圍繞,他們希望與我們私下討論。

「我是一位單親媽媽,我十三歲的兒子最近開始與一些學校裡最壞的孩子混在一起。他們除了吸毒外,誰知道還會做出什麼事。我不斷告訴他遠離他們,但是他不聽。我感覺自己正在打一場一定會輸的戰爭。我該怎麼跟他溝通呢?」

「我很心煩。我看見一封我十一歲女兒的電子郵件,來自一位她班上的男孩,內容是:『我想和

妳做愛。我想把我的小雞雞放到妳的妹妹裡面。』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應該打電話給那個男生的父母嗎?我應該通知學校嗎?我應該跟她說什麼?」

「我剛發現十二歲的孩子會吸菸。我該怎麼與她對質?」

「我嚇死了。我正在清理兒子的房間,然後發現他寫了一首關於自殺的詩。他在學校表現良好;他有朋友;他似乎沒有不開心。但是可能有些事我沒發現。我應該讓他知道我看見他寫的詩嗎?」

「我女兒最近花了很多時間在網路上與一位十六歲的男孩聊天。雖然他說他十六歲,但是誰知道呢?現在他想要與她見面。我認為我應該要跟著去。妳們覺得如何呢?」

開車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直在討論:這些父母正在面臨什麼!……我們現處在一個跟以前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時代真的有改變這麼多嗎?難道我們和同年代朋友,在孩子經歷他們的青春期階段沒有擔心過性、毒品、同儕壓力,還有自殺嗎?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今日所聽到的似乎更糟、更可怕,甚至還有更多需要擔心的,而且問題開始得比較早。可能是因為青春期比以前更早開始。

幾天後,我們接到另一通電話,這次是來自一位學校校長:

「我們目前正在對國中和高中的一群學生進行一項實驗計劃。我們給參與計畫的家長每人一本《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由於妳們的書帶給家長很大的幫助,所以不知道妳們是否願意與這些家長見面並且舉辦幾場工作坊呢?」

我們告訴校長我們會仔細想想再回覆她。

之後幾天我們各別回憶曾經最瞭解的青少年—─我們自己。我們先回想往日時光然後召喚出封鎖在記憶深處,當我們還是青少年的回憶—那些黑暗時光、值得慶幸的、還有屏息不安的時刻。慢慢地重新回到過去的情感記憶,經歷相同的焦慮。我們再次沉思是什麼讓這個生命階段如此的困難。

以前我們不是沒有被警告過。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會聽到:「 趁機享受他們還小的時候」……「小孩子,小問題;大孩子,大問題。」我們不斷被告知有一天這個甜蜜的孩子將轉變成一個乖戾的陌生人,他會批評我們的品味、挑戰我們的規則並且拒絕我們的價值觀。

因此即便我們對孩子行為改變有了一點準備,但是卻沒有人幫我們準備好面對失落的情感。

喪失了舊有的親密關係。(這個住在我家、充滿敵意的人是誰?)

喪失信心。(為什麼他這樣表現?因為我做了什麼……還是沒做什麼的緣故嗎?)

喪失被需要的滿足感。(「不,妳不用來。我的朋友會陪我一起去。」)

喪失自己是全能的保護者,可以防止孩子受到傷害的感覺。(已經過午夜了,她人在哪裡?在做什麼?為什麼還沒有回家?)

較失落感更大的是我們的恐懼。(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度過這段困難的時期?我們自己該如何度過呢?)

早一世代的人都感覺如此,今日的父母將會有何種感受呢?處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養育孩子都更尖銳、無禮、粗暴、物質化、充滿更多性暗示和暴力的文化,今日的父母又怎麼可能不會感到不知所措?不被逼到他們的極限呢?

因此不難明白為什麼有些家長會以強硬的態度去回應──訂定規則、處罰任何過失,然而卻沒什麼用,只能短暫的約束他們的青少年。我們也可以瞭解為什麼有些人會直接放棄;為什麼寧可兩手一攤,裝作沒看到,內心卻期望有最好的結果。然而這兩種方法—「照我說的話做」或「隨便你,做你想做的事」—都切斷了溝通的可能性。

有哪個年輕人會對嚴苛的父母敞開心胸?又有誰會向縱容的父母尋求指引?然而,我們青少年過得好不好──有時純粹安全著想──有賴父母的想法與價值觀。青少年需要能夠與一位不帶評斷去聆聽並幫助他們做負責任決定的成人,說出自己的疑惑、吐露自己的恐懼和探索可行的選擇。

除了媽媽和/或爸爸之外,有誰會每天陪在他們身邊度過如此重要的那幾年,幫助他們抵抗媒體上出現的引誘訊息?有誰會幫助他們抗拒來自同儕的壓力?有誰會幫助他們對付青少年時期結黨的問題、想被接受的渴望、怕被拒絕的恐懼、興奮與混亂?有誰會幫助他們從掙扎中推向順從並展現真正的自我?

我們知道與青少年一起生活可能就是一團糟,我們也記得在那幾年混亂的歲月,靠著學來的技巧當作浮木,讓我們航行於波濤洶湧的大海不至於沉淪。

現在是將曾經對我們有意義的技巧傳遞出去,同時學習何者才是新世代覺得有意義的對應方法了。

於是,我們回電給校長並且安排了我們與青少年父母的第一個工作坊。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361933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閱讀方式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方式

電子書 金石堂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將儲存於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 最佳瀏覽載體: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電子書 Readmoo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請至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