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07_畢業季

別成為孩子精神世界的陌生人:還在「以愛為名」控制你的孩子?你可能養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巨嬰!

說謊是孩子發育成長的一部分,與品格無關。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親子同樂,小手捏創意,玩出想像力

  • 會員好評 ★★★★★(1)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父母是人不是神,我們也有自身的侷限性,
當我們完全用主觀意願去操控孩子的人生時,
這樣的愛,還是真正的愛嗎?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中,並非全都是愛,
除了愛,還有父母的欲望、創傷、人格缺陷以及人性的自私。

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
但這並不代表是孩子「喜歡的」。
孩子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份以愛為名強加給他的重負,
只會讓孩子迷失在愛裡,找不到愛,甚至遠離愛
⋯⋯


◎小小年紀就說謊,是不是變壞的開始?
◎總是拖延、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在學校被孤立,卻不願意說出口?

【關於愛】
隨時擺正自己的位置、分清人際界限,
這是為人父母應有最基本的態度。

每位父母始終逃離不了這深根蒂固的觀念──
「孩子是身上掉下來的肉,是屬於我的一部分」
所以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
父母害怕失去與孩子「共生」的狀態、
害怕失去作為「共生主體」的權威性,
甚至害怕失去自己負面情緒投射的對象。

因為你是權威,你是天,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
稍有反抗,就會被冠以「頂撞父母」的罪名,
所以要打壓孩子、否定孩子並插手孩子的一切⋯⋯

【關於說謊】
說謊是孩子發育成長的一部分,與品格無關。

當發現2歲的孩子開始說謊時,你不需要驚慌。
你該慶幸,這意味著孩子進入了典型發展的新階段。

6歲前,孩子會分不清現實與想像,此時稱為「無意說謊」。
6歲後,多數情況是「有意說謊」,會因為撒謊的動機而不同。
當我們剝開表象時,會發現背後隱藏的心理原因,
而這些原因都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或許我們該告訴孩子不要去欺騙別人,
因為你能騙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關於過動症】
過動症孩子,並不是折翼天使,只是隱藏的天使。

當遇到過動症的孩子,通常第一反應是
「真是個缺乏管教、被寵壞的孩子!」
許多家長會讓自家孩子遠離他們,以免被「帶壞」。

有些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生病了,
於是這些孩子──
在周圍鄙夷的眼神中;在「被大人寵壞」的標籤下;
在自卑與不為人知的世界裡,忍受著痛苦,悄悄的病著⋯⋯

【關於被孤立】
若孩子不幸被孤立,你該和孩子說:
▎不要怕,有我在
當父母意識到孩子被孤立時,
首先應處理孩子的緊張、焦慮和失望情緒,
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

▎被排擠不是你的錯
集體是盲目的,排擠可能在無數種原因下發生。
被排擠不一定是你不好,而排擠你的人大多也並非邪惡之人。
如果可以這樣想,既能減少自我的質疑和苛責,
也能降低對未來人際關係的恐懼以及憤怒。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告訴孩子「在整個人生中,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善待」。
如果拒絕、排擠發生了,就接受它,
並當作是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一部分。

願每一份童年都不會經歷灰暗的傷痛,
也願每一雙清澈的眼睛都不會倒映出恐懼與難過。

本書特色

透過大量案例分析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不同行為表現背後的深層原因。透過良性的親子互動,包括如何運用同理心進行親子溝通、如何看到孩子的情緒、如何做到無條件接納、如何做到「沒有敵意的堅決和沒有誘惑的深情」等內容,實現父母和孩子心靈的共同成長。

 

作者

臨界冰

原名劉暢,致力於積極教育實踐的經濟學、心理學雙碩士,擁有國際認證的諮商心理師。十餘年來,在積極教育領域穩步前行,研究開發了ETO童年文化培育系統。

目錄

前言

第1章 理解孩子的與眾不同
1.1 你的粗心大意也不一定是壞事情
1.2 原諒我,我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1.3 我是敏感的小蝸牛,請讓我慢慢長大
1.4 化解自卑的唯一出路
1.5 撒謊的小孩更需要愛
1.6 我再也不想上學了
 
第2章 修正親子關係中的錯誤認知
2.1 以愛為名的控制
2.2 可怕的「親情冷漠症」
2.3 父親的愛,不可取代
2.4 低品質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2.5 親子焦慮,你中招了嗎?
 
第3章 邁過成長中的第一道檻
3.1 成長中的第一道檻:「被孤立」
3.2 難以抑制的「空心病」
3.3 社交恐懼症是不可言喻的痛
3.4 深陷憂鬱的泥潭
3.5 如何應對「前青少年期」孩子成長中的同儕壓力?
 
第4章 彌補原生家庭中的缺陷
4.1 媽媽,你別討厭我……
4.2 解讀離異家庭孩子的心靈密碼
4.3 我怎麼不會愛
4.4 別讓孩子成為下一個施暴者
4.5 情感空巢:養而不教是瀆職
 
第5章 良性親子互動,激發孩子潛力
5.1 培養習得性樂觀思維,人生無往不勝
5.2 改變拖延的最小行動
5.3 有了心流經驗,一切變得更輕鬆
5.4 專注力,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5.5 千萬別看這篇關於自控力的文章
5.6 走入絕境,一項可以拯救自己的能力

序/導讀



不要成為孩子精神世界的陌生人

你是否曾感覺到從小一直很乖的孩子,到了七八歲時,突然變得頑劣,開始不聽父母的話,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在心理學上,把7~12歲稱為「正在凝固的水泥」階段。這段時期的孩子,他們的人格開始漸漸形成。

研究發現,孩子在不斷成長和對世界探索的過程中,獨立意識的確立以及幼時對世界的認知,奠定了他們一生中最基本的人格特徵和對世界的看法。

7~12歲的孩子,行為受到父母意識和個人意識的共同支配,制衡本就是互相的,所以父母意識和孩子個人意識的制衡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格。同時,7~12歲也是孩子發展勤奮感、克服自卑感、培養好習慣的重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孩子們會表現得非常活躍、好動,此時他們的內在動力(來自潛意識的巨大力量)都將投入課業和大量的遊戲中。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渴望展現自己的能力,希望獲得成就感,因此,他們很容易做出一些不計後果的舉動……

幾十年前,把小孩養大成人,就已經算是成功,如今,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僅僅把孩子養大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但是我們發現,近幾年青少年心理問題卻呈現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如何教育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成為每個家長最焦慮的事。

心理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研究各種關係,而在每個個體所面對的各種關係中,親子關係是所有關係的基礎。

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所有我們認為最好的東西,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們就會喜歡,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這份以愛為名強加給他的重負,只會讓孩子迷失在愛裡,找不到愛,甚至遠離愛。

建立心理基礎和人生觀、世界觀最重要的一步,是「我」是否被這個世界所接納?如果孩子真正想要的,沒有人能夠體會和理解,他就會躲在厚厚的防禦機制裡,和父母漸行漸遠……

真正的愛,應給予孩子精神上的認可,讓孩子感受到身為獨立個體所獲得的精神光輝,被平等對待和坦誠的「被看見」。

本書主要圍繞三個核心的話題展開:愛、自信心、安全感。這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三個最基本的要素。

一是愛不是如我所願──透過逐步解決親子關係中的錯誤認知,彌補家庭中的原生缺陷,讓愛流動起來。

二是幫助孩子超越自卑──透過理解每個孩子的與眾不同,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

三是建立安全感──透過幫助孩子跨越成長中的第一道檻,建立強大的內心世界。

本書沒有晦澀的理論說教,也不是表面光鮮沒有內涵的雞湯文,而是透過對一個個真實鮮活案例的拆解分析,導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也許這些案例就真切的發生在你身邊,比如你是否也在重複「低品質的陪伴」,或者你的孩子正在經歷「被孤立」的困擾……

讓我們進入孩子內心世界,尋找每個問題背後隱藏的真正心理原因,用科學的方式與孩子建立良性的親子互動,實現父母和孩子心靈的共同健康成長。在良性親子關係建立的同時,身為家長的你,也一定會遇到一個全新的自我。

 

試閱

來自學校的冷暴力

假日的時候跟親戚聚會,席間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表哥談到剛上四年級的女兒一年前被迫轉學。

原因是班上有幾個有錢人家的孩子,仗著家裡有權有勢在班上橫行霸道,老師非但沒有制止,反而助紂為虐,孩子的母親性格比較衝動,覺得老師處理方式很不恰當,在一次家長會上與老師發生了正面衝突。

從那之後,老師便對孩子採取了冷暴力的處理方式,上課的時候老師從來不會向她提問,任何活動一律沒有她參加的份,座位從原來的中間位置調到了教室最後面的一角,同學們漸漸也開始孤立她,八九歲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同理心,迫於「同儕壓力」,他們選擇不跟她說話、不跟她玩,甚至走路都刻意繞開她。

女孩變得越來越沉默,獨來獨往,回到家就開始發脾氣,討厭老師、討厭同學,甚至不想再上學,看到孩子這麼不開心,父母當機立斷替孩子轉學。

我記得上國中時,班上也有這樣一個同學M,成績很差,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單獨一個人的位子,所有人都不跟她說話也不跟她玩,還有調皮的男生給她取汙辱性的外號。

M就像一個影子飄在我們中間,同學在聊天打鬧的時候,她就在一旁怯生生的看著,有時被男生吼一句,她就會驚恐的縮回位子上。國中三年,我幾乎沒有看過她笑。

國中畢業後,我們再也沒有她的消息,以前小時候沒有感覺,現在想來那時的M已經自卑到極點,恐怕這種自卑感會伴隨她的一生。

7~1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建立集體意識(Group Consciousness),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那稚嫩的心靈若被孤立,注定會成為內心永遠的傷疤。

據《每日科學雜誌》(Science Daily)報導,一項對美國中西部380名5~11歲孩子的研究顯示,長期被同學排斥的孩子,更有可能對學校的各種活動採取負面態度,它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帶給受害學生長期的心理創傷。

集體孤立是一種霸凌,其傷害程度不可估量

調查發現,有5%~6%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曾遭遇過被孤立。孩子被同學孤立是一種霸凌形式,在很多成年人看來,這也許就是一件無所謂的「小事」,殊不知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孩子終身的心理傷害。
(1)長期的自我厭惡

幼年時期被孤立的陰影會長期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因為潛意識對自我的不認同會導致無力擺脫的自卑感,自我厭惡。

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憂鬱、自殘、失眠、厭世……

(2)成年之後的討好式人際關係

有位讀者自稱是從小到大被孤立的孩子,他對所有人都非常小心翼翼,只要對方露出一點點不滿,就會擔心自己又做錯了什麼,與人相處永遠有一種討好的感覺。

每當在社交上受挫時,當年被嘲笑的痛苦回憶就會一一浮現。

容易被孤立的孩子

不同的孩子被孤立的原因各有不同,大致分為幾種類型:

1.抑制型兒童

發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美國,大約有10%的兒童屬於抑制型兒童(inhibited children),這種生物型氣質是與生俱來的。

抑制型兒童在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人和陌生物體會表現出膽怯、退縮、恐懼、緊張、不敢主動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體的氣質特徵。

一組針對14個月大的嬰兒到7歲左右兒童的追蹤調查資料顯示,氣質類型為行為抑制性的嬰兒,在7歲左右顯示出焦慮症狀,更容易發展成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抑制型的兒童在與同伴玩耍時,往往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他們可能會被同伴們誤解,認為他們不友好、不合群,他們時常會被其他孩子拒絕,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目標。

2.與眾不同的孩子

孩子的世界,相對要比成人世界單純。這種單純不僅展現在他們的心理認知上,也展現在他們的處世方式上。孩子的好惡往往溢於言表,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另外,年齡小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從眾行為(conformity)。

有時僅僅因為長得醜、長得胖、衛生習慣不良,抑或是家庭條件不好、生理缺陷等原因而成為被孤立的對象。

上小學時,班上有個女同學有「狐臭」,味道非常重,沒有人願意跟她當朋友,甚至還有同學往她書桌裡丟垃圾,那時沒有人覺得這行為是不對的,彷彿生理問題就是她的錯,沒有什麼好解釋的,誰都不覺得孤立她有什麼不對。
孩子的世界有時也很可怕。
3.課業成績優秀的孩子

孩子之間的嫉妒和比較心理是很強烈的,一旦遇到各方面成績都很突出,恰巧又備受老師青睞的孩子,其他孩子很有可能會自動結成「聯盟」孤立這個孩子。

4.被老師「另眼相看」的孩子

如我在本章開頭講的案例,老師因為個人的情緒孤立孩子,導致其他的孩子也因此孤立她。

另一個案例中的孩子描述,在學校中午分飯的時候,老師分肉給每個同學,唯獨他被無視,如同他是透明人;上課回答問題,他的手不管舉得多高,老師都不會叫他。他逐漸覺得連想死的心都有了。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關注

越來越多的新聞讓我們注意到了校園霸凌事件,一些相關法律細則也相繼公布。

校園霸凌事件說到底是非常明顯的事件,我們看到的是非黑即白。但是「被孤立」作為校園冷暴力卻是一個灰色地帶。很多家長包括我們自己有時也不把它當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來看待。

然而人本主義(Humanistic Psychology)心理學家羅哲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無條件的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我們要給予孩子無條件、正向、真誠的接納與關注。無論孩子在學校生活得如何,身為父母都要隨時關注他的情緒變化,孩子開心是第一要則。

如果孩子不幸被孤立,我們能做的事情如下。

(1)首先要讓孩子有安全感

父母意識到孩子被孤立時,首先應學會處理孩子的緊張、焦慮和失望情緒,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


(2)讓孩子意識到被排擠不是他的錯

集體是盲目的。排擠可以在無數種不同的原因下發生。人性是很複雜的,既有極端的善,也有極端的惡,且兩種極端可以真實的、同時的在一個人身上共存。

被排擠不一定是你不好,而排擠你的人大多也並非「邪惡」之人。這樣想,既能減少自我的質疑和苛責,也能降低對未來人際關係的恐懼以及憤怒。

(3)培養孩子的合理預期

應該告訴孩子:你不可能在整個人生中都獲得所有人的善待。如果那些拒絕和排擠發生了,就接受它,作為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一部分。這時候不妨將精力放在其他地方,能幫你更心平氣和的看待痛苦經歷。(4)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痛苦的經歷如果繼續回憶的話,會遭受到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的傷害。孩子被排擠和孤立了,我們應該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告訴他,這些糟糕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如果你又遇到這種情況,那麼能避開就避開,只要別讓自己不開心就好了。

(5)如果孩子還處在被排擠的環境中,那麼應該做些改變了

如果孩子還面臨著被孤立的痛苦境況時,為了他的心理健康,不妨做些改變吧!

大多數時候,孩子會把被排擠的事藏在心裡,因為感到窘迫和羞恥或者自卑,不願意對他人提及,但這種痛苦應該被嚴肅對待,並且向可靠的人求助(父母、有經驗的朋友或諮商心理師)。

願每一份童年都不會經歷灰暗的傷痛,也願每一雙清澈的眼睛都不會倒映出恐懼與難過。
一場心靈的「感冒」
著名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將憂鬱症稱為精神醫學(Psychiatry)中的「感冒」。

憂鬱症常發生在「順從型人」身上。

順從型人也被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稱為討好型人,他們過於在意他人,會為了讓他人高興而刻意配合和討好。

1. 微笑的背後是討好的忍耐

很多人覺得性格內向的人較容易得憂鬱症,然而事實上,很多看起來活潑、開朗、樂觀的人也無法倖免。

2017年6月,英國東密德蘭的諾丁罕郡的16歲少女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在所有人眼中,這個名為Maisie的女孩活潑開朗,從來不讓父母操心,她的笑容總會讓人感到心情愉快,她在眾人面前永遠展現出最可愛的樣子。

直到孩子死後,父母才從警方的調查中得知孩子是因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而選擇自殺。在孩子溫順的表象背後是不願意發生衝突的忍耐,而不是真正的內心平靜。

許多憂鬱症兒童患者從小被父母教育「要替別人著想」,經常活在和鄰居家孩子的比較之中,經常只有滿足了父母的期待才會被表揚甚至被愛,時常被父母教育「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應該……」

習慣了為父母而活,習慣在意父母的感受和評價,在意老師、同學的感受和評價,唯獨自己的感覺被忽略了。

然而,讓所有人認同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在高壓之下,孩子的心靈如同被拉扯到極限的橡皮筋。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332292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6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87********410 說:
    2022-05-08
    每位父母始終逃離不了這深根蒂固的觀念──
    「孩子是身上掉下來的肉,是屬於我的一部分」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1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