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養,從接受負面情緒開始:理解孩子的情緒風暴,打造良好親子關係的45堂對話課

Au coeur des emotions de l,enfant: Comprendre son langage- ses rires et ses pleurs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親子同樂,小手捏創意,玩出想像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它將顛覆你對孩子情緒表現的認知,

帶你找到最好的教養心法!

 

法國父母一致推崇「情感教育必備寶典」

在法國狂銷超過50萬本,全球已翻譯成26種語言版本

 

◆誰都害怕面對負面情緒,然而情緒是有含義、有意圖的,

它具有療癒力,是指引我們通往愛的入口。

 

「我的孩子很乖,從來不哭不鬧……」

這樣的孩子,真的是最讓人放心的孩子 ?

 

「孩子哭著要人陪的時候,不該給他回應……」

確定這樣才不會讓他以後變成懦弱、無法處理失望情緒的人?

 

「孩子在飯前想要吃冰淇淋?!這麼不健康又無理的要求,怎麼能答應呢 ?」

你真的是為了健康因素而拒絕?還是害怕從此打破「底線」,以後就更難「管束」孩子 ?

 

其實,孩子的哭鬧和負面情緒,以及看似蠻橫無理的要求,都是在開啟他與父母的對話。

 

然而很多父母卻極力閃避孩子的淚水,有時還會以「為了孩子好」為由,拒絕孩子的請求,並壓抑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失去身而為人最該擁有的權利——表達情緒!

 

不可否認在現今,溝通與掌控情緒的能力幾乎已經和學業成就或技術能力一樣重要;心的智慧也比以往更被重視。在我們培養孩子的智商時,也必須同時關注他們的情商,因為有許多智力與學業上的困難都源於情緒障礙。

 

作者伊莎貝爾.費歐沙以40年諮商經驗,透過易於理解、啟發人心的話語和豐富例子,為父母指引出高效的親子溝通方向。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負面情緒,也從來不是只有一種解決方法。我們唯有學會聽懂孩子的心,接受他、陪伴他,將能把任何一場情緒風暴轉化成親子關係修復的起點。

 

本書特色

 

在普遍著重孩子學業表現的現在,其實父母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它甚至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而孩子的負面情緒都是有意義的,是他想和父母溝通的渴求,但往往遭到壓抑。此書將帶您深入理解,顛覆你對孩子情緒的認知。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五寶媽94moin(知名親子部落客)

李崇建(親子作家)

余琬儒(魚丸醫師)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安儀(親職教育專欄作家)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以上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好評推薦

 

【法國父母佳評推薦】

「這本書太棒了!它讓我在遇到親子關係發生衝突時,能夠不再像以往一樣隨著孩子情緒波動……它雖然談的是孩子,但也使我們做父母的重新連接到自己的情緒,回應我們難以處理的情緒問題。」——蘇菲,巴黎

 

「從來沒有一本教養書能像使用說明書,讓我們能在面對孩子各種情緒時,做出適當的回應。而這本書,簡直如同一個教養的百寶箱!不止幫助父母理解孩子心裡的想法,也讓父母懂得如何觀看自己的內心。是的,我們都不完美,我們也都無法用此標準來要求孩子……」——粉紅女士

 

作者相關著作:《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最好的教養,從正向面對情緒開始》

作者

伊莎貝爾.費歐沙(Isabelle Filliozat, 1957~)

 

法國心理學家,擁有近40年經驗的心理治療師、情感教育專家。她是法國提倡「正向教養」的主要人物,長期從事兒童及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研究,為父母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目前有30本著作,從出版《心靈智慧》(暫譯,L’intelligence du cœur)(1997)引起巨大的迴響,成為父母最期待出版的作家,本書則是她最負盛名之作,至今仍盤踞法國親子類暢銷書榜,並於全球譯成26種語言版本,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皆擁有許多書迷。

 

她的教養書是法國父母口中的療癒靈藥,20幾年來引導無數的法國父母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

 

2019年9月,在法國政府推展「積極育兒」的政令下,伊莎貝爾.費歐沙獲馬克宏總統任命為「初始1000日」(從母親懷孕到孩子2歲)委員會的副主席,持續在親職領域發揮影響力。

 

譯者簡介

 

周昭均

 

曾旅法十一年,取得巴黎第八大學音樂學博士學位,研究主題為當代音樂。留法期間曾任駐法代表處科技組科研訊息特約專案譯者,返台後從事法語翻譯與音樂教學。譯有《沒有景點的四大洲晃蕩》、《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最好的教養,從正向面對情緒開始》、《孤獨戀語》。

目錄

前言
一、 我們能培養孩子的EQ嗎?
1.     心的智慧
2.     相信自己
 
二、 問自己七個問題來回應(幾乎)所有的狀況
1. 他經歷了什麼?
2. 他在說什麼?
3. 我想向他傳達什麼訊息?
4. 我為什麼這麼說?
5. 我與孩子的需求是否相互競爭?
6. 對我來說,什麼最珍貴?
7. 我的目標是什麼?
8. 七個要記住的問題
 
三、 生命是動態的
1. 我是誰?一個有情緒的人
2. 「所以,我們得什麼都順著他們?」
3. 「我搞不懂他!」
4. 情緒的壓抑
5. 克制而不壓抑
6. 「他的抱怨讓人煩躁!」
 
四、 恐懼
1. 我們應該聆聽他的恐懼嗎?
2. 最常見的恐懼
3. 度過恐懼
4. 運用緊張
5. 他很膽小?
 
五、 憤怒有助於認同感
1. 憤怒是健康的反應
2. 解讀需求
3. 需要陪伴的生理反應
4. 父母生氣時
5. 在你想打人的那一瞬間,幾個避免暴力的辦法
6. 他很易怒?
 
六、 喜悅
1. 我們能學會活得快樂嗎?
2. 愛
3. 遊戲、尖叫和歡笑
4. 陪伴喜悅
 
七、 悲傷
1. 淚水令人動搖
2. 懷念
3. 陪伴悲傷
 
八、 憂鬱
1. 如何察覺?
2. 學業失敗是一種症狀
3. 他很憂鬱?
 
九、 人生並非寧靜的長河
1. 為了通過考驗,該讓自己變得冷酷嗎?
2. 分離
3. 新寶寶來臨
4. 父母的爭執
5. 你們要離婚
6. 意外、疾病、痛苦
 
十、 與孩子一起更快樂生活的構想
1. 要快樂
2. 聆聽
3. 用身體、用心、用腦,作人與人的交流
4. 感受為人父母的幸福
 
結論
致謝
附錄——無體罰教養宣言

 

序/導讀

前言

 

擁有心的智慧,是懂得愛別人與瞭解別人,能自我實現,能在各種形勢下做自己,和在各種艱難的情緒狀況,像是衝突、失敗、哀悼、分離、考驗,但也包含成功、相遇與各種成就中,能有所反應。總而言之,就是擁有過得快樂、不讓自己被敵人主導、選擇自己的生活和與他人建立和諧關係的能力。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這些?

 

是什麼在人生中牽制我們,讓我們無法幸福?是什麼讓我們的心有了缺陷?是童年的痛苦回憶(通常是無意識的)與由此而來的恐懼:害怕被評價、被傷害、被羞辱、被拒絕或被無視,害怕讓我們質疑自我實現能力的失敗,害怕像在告訴我們自己在人群中沒有容身之處的拒絕,害怕其他人,害怕死亡……

 

讓一個人無法表現出自我,無法與他人發展適當關係的,是恐懼、痛苦和被壓抑的憤怒,而不是體質的缺陷;抑制了正常發展的是恐懼或痛苦,而不是有缺陷的大腦。因此,我們可以藉由不去傷害孩子和教他們學會信任來幫助他們。

 

社會今非昔比,過去的教養方法已不適用。

 

在當前的社會中,成功之道必須透過自信、自主和自在的人際關係。在明日的社會裡更是如此。溝通與掌控情緒的能力至少已經和技術能力一樣重要。為了在私生活與工作中成功,心的智慧比以往更為重要。只培養孩子的智商並不夠,我們也必須關注他們的情商。而且,許多智力與學業上的困難都源於情緒障礙。

 

沒有一位父母樂見孩子癱在電視前面或黏著電玩主機。如何幫助孩子抵抗螢幕的入侵,抵抗電玩、電視、電腦……的擴散?如何幫助他們抵抗電玩遊戲、影片、廣告、電影,或受歡迎的節目裡,乃至動畫中的暴力畫面和影像流瀉而過的催眠節奏?

 

沒有一位父母能承受孩子墮入暴力、酒精或毒品中的念頭。當連校園中都存在暴力,當飲酒與吸毒觸及的年齡層越來越低,我們要如何讓孩子在面對這些誘惑時,做好防禦的準備?

 

沒有一位父母希望孩子成為邪教的信徒,放棄自己的意志去盲目追隨他人。如何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信、內心安全感與自主性,讓他們不會屈服於某位「教主」的誘惑?

 

暴力行為與對人際關係、影視作品、毒品或藥物的依賴,都是在企圖控制無法處理的情緒。這些症狀的根源在孩童時期。它們掩蓋了欠缺、關係上的傷害,及溝通的失敗。

 

   羞怯、妄自菲薄或自視過高都是一段經歷造成的結果。受傷的感受、不被瞭解的意圖、被誤解的行為……在親子關係中,痛苦的機會很多。

 

孩子是一個人。情緒是個體的核心,是個體「生命」的表現。懂得聆聽情緒、尊重情緒,就等於聆聽那個人、尊重那個人。面對孩子強烈的情緒,父母常常感到手足無措,他們很自然地試著讓孩子平靜下來,制止孩子吼叫、眼淚與情緒的表現。然而,情緒是有含義、有意圖的。它是療癒的。宣洩情緒能讓自己擺脫痛苦經驗帶來的後果。反之,如同我在上一本書《心靈智慧》(L’Intelligence du cœur )中指出的,壓抑情緒是有害的。它會導致我們的各種防禦措施,像是痛苦的重蹈覆轍、強迫行為和身體症狀。

 

為了孩子的幸福與他們長大後的幸福,我們急需學會辨認、命名、瞭解、表達和正向使用情緒,否則,將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如今,我們知道六歲定終身……該做什麼?到底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做?最重要的是,該怎麼「活」?父母一定會有許多疑問。

 

從女性一懷孕開始,各種建議紛紛湧入。每個人都提出自己對哺乳、生產和「如何安置寶寶」的看法;之後,則是對權威、體罰和懲罰的意見。「千萬不要讓孩子睡在你們的床上」、「應該要替孩子設下界限」、「寶寶需要睡眠」、「男孩子不應該玩娃娃」、「孩子跌倒的時候不要安慰他們,不然他們會變成膽小鬼」、「如果你讓他們隨心所欲,你會讓他們變成罪犯」、「該做這個,不該做那個」……而這只是一連串「這麼做就對了」的開始。所有父母都得到大量的善意建言,和飽含言外之意、與他們教養孩子的方法有關的「問題」。

 

各種相互矛盾的言論紛紛出現。父母接收了過多的建議,但整體來說,可以參考的資訊卻非常少:在這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並會高聲表明」的氣氛下,客觀的資訊卻鮮少被呈現出來。許多教養觀點更因為不理性也沒有任何嚴肅分析基礎,而以更激烈、甚至粗暴的方式表達出來。

 

父母要從這麼多元的概念中進行挑選,當然是很困難的。他們很快就失去方向或不知所措。建議者的想法通常都伴隨著或多或少間接的威脅,像是「你不懂,毒蟲就是這樣造成的」,或是給予指責,例如:「問題應該出在媽媽那邊」或「這是因為父母離婚」。

 

所以,我不想再提供你們一本建議之書。父母每天活在孩子身邊,他們比所有「專家」——無論是知名小兒科醫師或心理分析師——都更瞭解孩子。然而有時候,阻礙和誤解會對和諧的親子關係與真正的理解造成障礙。如果「專家」能幫助你,那是在移除這些障礙物的方面。

 

本書的宗旨是照亮道路,讓你更能避開可能的障礙物,解開糾結,幫助你突破某些障礙。一位年輕的媽媽或爸爸需要的是可參照的指標,而不是建議。他們需要學會對自己和對孩子有信心。

本書遵循兩項基本設定:

 

●  在每一個發展階段,孩子都會告訴我們他們的需求,只要我們懂得聆聽他們與解讀他們的語言。

 

●  父母能瞭解孩子,也能以適當的態度面對孩子,只要他們不無意識地服從教養原則,不盲目地讓自己的判斷屈從於專家意見,不受限於來自他們自己所受教養的死板方針,或是不再因為自己的經歷而太過受傷。

 

在談論兒女的教養時,可以不談論我們自己所受的教養,以及它們在我們身上無論有意識與否,留下多深刻的影響嗎?當孩子的狀況或態度讓我們生氣,呼喚我們的暴力時,我們顯然要為了能聽到目前的真實狀況而不把自己的過去投射進去,並能更適當且有效地行動,我們需要治癒個人的經歷。與孩子的關係太過艱難時,我們的情緒和人生經歷很可能得負起一些責任。這時候,諮詢心理治療師是有幫助的。

 

我們能培養孩子的EQ嗎?如何相信自己做父母的能力?這些問題將是第一章的中心。

 

關於教養,沒有絕對的方針。知道某些發展法則無疑是有幫助的,但並沒有「應該這麼做」,也沒有每次都能產生「成功」大人的奇蹟辦法。在某一刻適當的作法,不久之後就不適當了。比起尋找現成的答案或永不失敗的作法,不如學著由自己和替自己思考與決定。在第二章中,我會提出七個你可以問自己的問題,來幫助你回應許多狀況。

 

自我認同感建立在對自己與對情緒的意識上。在第三章中,我們將會探索情緒的世界:情緒是什麼?它們有什麼作用?如何回應情緒?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壓抑情感,好變得「堅強」,或者應該注意他的恐懼、眼淚或憤怒?如何幫助他變得勇敢,卻依然感性?

 

在第四到第七章中,我們會分別探討恐懼、憤怒、喜悅和悲傷的面向。

 

情緒未被聽見時,孩子可能會把自己困在憂鬱中。我們會在第八章解析憂鬱的症狀。

 

孩子的生活中可能會有突發的悲慘事件或痛苦考驗。在第九章中,我們會看到如何陪伴孩子經歷哀悼、分離、受苦和疾病,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些難關。

 

最後,在第十章,我們會提供幾個構想來增加與孩子一起生活的樂趣與喜悅。

 

在出發探索情緒世界前最後的提醒:孩子並不期待我們完美,只希望我們是人。我們不可能永不犯錯,錯誤是學習過程中固有的一部分。別再擔心能否做個「好媽媽」或「好爸爸」,而是要更注意孩子的需求。

 

本書中的某些段落可能會讓你驚訝,有些主張可能會令你覺得不尋常。請慢慢思考,聆聽它們在你心中的迴響。許多讀者曾在演講或研習中向我吐露心聲,我在書中敘述的一點都不特別,而是顯而易見的,但你們不曾從這個角度來看事情!

 

有些父母擔心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影響時,很自然會有人對他說「想太多了」。以這種話評價父母的人,會使用這種現成的答案,通常也不會擔心對自己的子女所造成的影響。事實上,誰做得比較好?怎麼做較好?有這種疑惑是人之常情。

 

你覺得自己總是做了不該做的?別洩氣。你已經買了這本書。因此,你希望學會尊重孩子和你自己,學會聆聽你和孩子的情緒。總之,這些都是很新的觀念。

 

讓我們回憶一下。不久前,我們還能用教鞭打小孩,或是把他丟在黑暗的小房間裡好幾個小時,不皺一下眉頭。沒有人覺得有必要批評那些威脅、體罰或情感疏遠的行為,認為必須要「教訓」這些小惡魔,教他們學好規矩。所有的體罰都被允許,孩子不能說半句話,因為對他們施以這些懲罰都是「為他們好」。僅僅兩個世代前,孩子只有義務。所有權利都在父母這邊(包含了婚姻、生或死的權利)。事實上,我們將會做得比我們的父母好,而我們的孩子會做得比我們更好。這是演化的意義。

 

如果你因為自己對小孩的某個態度而愧疚?請看看你從哪裡來,還有你在童年時遭受了什麼!這能讓你正確地看待事情。你的愧疚感對小孩沒有任何幫助。最好選擇責任感!父母這份工作真的很困難,佛洛伊德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它讓我們正視自己,正視我們的極限,正視我們尚未痊癒的傷,也因為孩子必然會指責我們一些事情。為了成長,為了感到與我們不同,為了與我們分離,他們需要這麼做。

 

再來,當你想評價自己是不好的父母時,請思考一下,在這個職位上,你究竟收到多少幫助和支持?有足夠的祖父母、叔叔阿姨、奶媽、保母、幫忙家務換宿的年輕女孩、乾爸乾媽或友人來輔助或接力嗎?照顧嬰兒是日以繼夜的待命,只有一個人是做不來的。當重責大任只落在父母其中一方,如果他又是孤立的,期待他能滿足小寶寶大量的需求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別把標準設得太高,請對自己寬容,最重要的是,要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聆聽你的孩子,允許他釋放壓力,提供他發洩情緒的空間,他將會因為生命中的各種難題而更加茁壯。

 

我希望你能在本書中找到讓家庭生活更幸福的辦法。總之,這是指引我寫作本書的意向。

 

祝你讀得愉快。

試閱

1. 心的智慧

心的智慧是解決生命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問題可能來自他人、突發的考驗、痛苦或疾病的出現、死亡的影響。想充分發揮心的智慧,需要能正確掌控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恐懼、憤怒與悲傷。

心的智慧讓我們能面對人的問題,讓我們進步,賦予生命意義,緩和與他人的關係,以勇氣和智慧面對每天的困難。它幫助我們堅持計劃,找到自己的道路與實現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與生命的重大震盪中,心的智慧都很重要。

人際關係的智慧當然與心的智慧有強烈的關聯,但在此,我選擇將它們分開。我會在另一本書中討論建立與維持連結、愛、結合與分離、瞭解他人與解決衝突的能力。在本書中,我會專注於EQ(情緒商數,情商)這部分。

尊重孩子的情緒,是允許他能感覺自己是誰,能意識到此時此地的自己。這是把他放在主體的位置上。這是允許他能與我們不同。這是把他視作一個人而不是一件物品,讓他可以用自己非常獨特的方法去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這也是幫助他自我實現,讓他能從與「昨日」和「明日」的關係中察覺自己的「今日」,能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長處與不足,能意識到自己在一條路上——「他」的路上——前進。

孩子主要經由父母來學習。孩子的EQ發展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孩子會仿效父母。比起追隨建議,他更容易本能地追隨榜樣!

無意識的訊息和有意識的行為或言語一樣有力,甚至更強勁。

幫助孩子發展EQ也使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EQ。幫助孩子成長就是自我成長。孩子映照出我們的真實內在,讓我們面對自己的極限,並教我們如何去愛。只要我們願意聆聽他們,他們是優秀的心靈導師。

擁有心的智慧是懂得愛,懂得透過人生的試煉來建構自我。

2. 相信自己

瑪歌那時大概十四個月大,她總是在夜裡醒來。我累壞了,因此去看了一位宣稱專長兒童精神醫學的小兒科醫師。幾分鐘內,她就猛然做出判決。她宣告:「就是因為這樣!」因為我的女兒在我餵母奶時睡著了。據她所言,這就是我們所有麻煩的起因。她作出診斷,說我只能接受這個事實,而我的經歷、我女兒的經歷、我伴侶的經歷,她一點都不在乎。造成問題的是哺乳!她的推論令人無法反駁:我的女兒在我餵母奶時入睡,之後我再把她抱到她的床上。當她醒來時,我的乳房已經不在那裡了,她不瞭解所以才會哭了起來。

醫師的解決方法自然而然地出現了(沒有經過任何思考,讀者們應該已經瞭解了):我應該取消夜晚的餵奶,瑪歌應該要「自己一個人」入睡。她一定會哭,但是要任由她哭。醫師跟我保證,最多三、四天後,她就不會再哭了……

瑪歌,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現在好後悔聽了那個女人的話。我就那樣任由你哭泣。你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哭了漫無止盡的四十分鐘,最後,你在爸爸的懷中睡著了。那一晚,你每兩小時就醒來一次。哎,因為已經被那位小兒科醫師指責,我在第二天、第三天又重蹈覆轍。四天之後,你還是一樣大哭著要晚上的餵奶,而且,你在夜裡醒來的次數當然又更多了。所以我拋棄了專家的意見,聆聽你。我給了你所要求的和你需要的——接觸、母奶、親近、親餵。我們重新安置你的床,把它放在我們床的旁邊。你開心地在喝奶時睡著。因為安心,你睡得更好了。

事實上,在此之後,根據自己的大量閱讀與一位有智慧的心理分析師幫助,我瞭解到你沒有任何睡眠問題。你在兩段深層睡眠期之間活動,並沒有完全醒來,而是試著重新找到你的安全界限、你的依據,也就是我的味道和乳房。只有當你感覺我不在你身邊時,你才會真的醒來且哭泣。小兒科醫師的推斷並沒錯,你在找乳房。錯誤的是她的解決方法。其實我只需要在夜裡把你留在我身邊,放在我旁邊的另一張床上就好!

許多父母會帶著小寶寶跟自己睡在同一張床上。他們不敢把這件事大聲說出來,常常因此感到愧疚。他們已經吸收了「這樣不好」的觀念,害怕這會擾亂孩子往後的性生活,或者會以某種方式妨礙孩子正常發展。

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中,並不存在「寶寶自己過夜」的說法。只要還在哺乳期,寶寶都會跟媽媽一起睡,一直到兩歲、甚至三歲為止。有些專家還主張床是父母的私密空間。有點創意吧,不是只有在床上才能做愛!

當然不應該因為孩子而讓父母彼此疏遠,但在床上睡覺的寶寶沒有這種能力!如果父母因為晚上有寶寶在而疏遠彼此,那完全不是孩子的錯。如果太太用有孩子在來拒絕做愛,那只是藉口;等到小嬰兒不在的時候,她會找到別的藉口。

父母以孩子當藉口是很不妥的;不正常地利用寶寶的存在來疏遠伴侶或滿足情感確認的需求是有問題的,但母親的照顧本身沒有問題。

寶寶在床上會佔位置。其實為了讓大家都舒服,在父母的床邊並列一張小床就能解決許多問題。

強迫嬰兒在沒有父母呼吸聲和媽媽味道的環境中入睡,是一種以大人的安寧為名,對嬰兒施加的暴力。過早的分離不會帶來自主,而會導致被遺棄的恐懼與對人際關係的依賴。自主是在安全感上發展出來的。我們難道不該質疑,在我們的社會中,被遺棄的恐懼為何如此普遍?

所幸,如今的兒童文學已經超越了禁忌,給了父母新的許可。在許多童書中,小熊不願意自己睡,最後是蜷縮在熊媽媽或熊爸爸身旁過夜。

小兒科醫師不可能比媽媽更瞭解狀況。他們學了理論,但你的寶寶不是抽象概念。他不是理論性的,他是真實的。理論能打開視野,但它們也要能幫助我們更善於聆聽孩子,而不是要他們噤聲或屈服。

醫生、心理醫師、有名的專家或你婆婆想怪罪你?離開!只要聽那些幫助你聽見孩子聲音的人就好。

我之所以強調,是因為媽媽特別脆弱,尤其是面對第一個孩子時,但面對之後的孩子也一樣,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是另一個孩子的複製品。大多數的媽媽都想做好,她們覺得要對自己帶到世界上的這個小生命負責。面對嬰兒大量的需求,她們很容易感到無能為力,可能會因為手中的小小生命而惶恐。她們面對一份新的責任、一項新的職業,而所受的培訓只有自己接受過的教養。她們因此成了各種說教者容易得手的獵物。教養是一個敏感,甚至非常敏感的主題,往往會引發激烈的情緒。爭議令人發怒,也讓家人分裂。

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到母親的脆弱及討論的激烈程度,鼓勵母親在孩子出生之前,就讓自己身邊圍繞著正向、能幫助她,並準備好聆聽她面對寶寶時的真實狀況的人,而不是聽從自己意識形態的人。

當我們因為服從別人的想法而去做某一件事時,我們可能會做錯。請你問自己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是對的,或是不對的?」如果你覺得是對的,就去做。如果覺得不對,不要做!

相信自己,聆聽你的心,也要信任你的孩子,聆聽他透過哭叫,還有行為、態度,甚至困擾來告訴你的事。他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告訴你的,他會用症狀來表達。別慌張,那是一種語言,他在對你——他的母親或父親——說話,你可以學著溝通。

沒錯,兒童的語言未必總是容易解析。如果說在他的哭聲或症狀背後總帶有苦惱,那卻不容易被聽見。苦惱可能來自遠處,無論是他自己過去的經歷或先人的經歷。事實上,孩子常常是父母(或祖父母)潛意識的鏡子——想更瞭解這件事需要心理治療師的協助。他的角色是讓你的內心活動起來,指點你找出這些困難的源頭所應追隨的道路,幫助你說出自己的經歷,好從中發覺可能在你的潛意識或孩子的潛意識中作用的情緒糾結。他會聆聽你並照亮你心中的道路,但找到答案的將會是你自己。

尋求調解者而不是諮詢者的幫助;也不要接受不容置喙的意見和倉促的定義。他人的信念不會幫助到你。你會在與孩子的對話中,靠著一邊摸索,一邊實驗,找到解決辦法。每一段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29412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1*14.8*1.85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5/16 出貨 參考庫存量:2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