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國民」:近代中國的「民族」話語與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

固定
版型

【KINYO】KIHP-2250 智慧溫控快煮杯0.5L

【KINYO】KIHP-2250 智慧溫控快煮杯0.5L

最強熱水支援,讓你隨時喝熱茶、煮泡麵

中文書 電子書
金石堂
  • 7 536
    765
  • 分類:
    電子書人文歷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王柯 追蹤
  • 出版社: 香港文大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3/17
  •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內容簡介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出,因為近代中國導入了「民族」的話語,造成了「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制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以「民族」來頂替「國民」的結果,不僅促生和強化了漢族排斥和歧視其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制,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逐漸失去國家認同的意識。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讓全體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將會是少數民族集團邁向國家認同的關鍵,好讓他們不再成為這個國家的「他者」。

作者

王柯

日本東京大學學術博士,神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專著包括《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 年代至1940 年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盤旋的中日關係:「民族國家」之軛》(藤原書店,2015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14 )、《走向「天下」》(日本農山文化協會,2007 )、《민족과국가》(《民族與國家》,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2007)、《二十世紀中國的國家建設與「民族」》(東京大學出版會,2006 )、《多民族國家:中國》(岩波書店,2005)、《民族與國家: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及《「東突共和國」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95,獲日本第十八屆三得利學術獎);主編有《辛亥革命と日本》(藤原書店,2011 )、《東亞共同體與東亞共同文化認知:中日韓三國學者對話》(人民出版社,2007)等;合著有《帝國的研究》(名古屋大學出版社,2003)、《何為伊斯蘭主義》(岩波書店,1996 )等。

目錄

前 言   xi

 

第一章  從「穆斯林」到「中國人」——晉江陳埭丁氏宗族的「本土化」過程   1

第一節 丁氏家族血緣意識的誕生   4

第二節 丁氏「字輩」的成立   8

第三節 農業生態下的「在地化」與「宗族化」   14

第四節 「宗族化」與「科舉化」的交響曲   19

第五節 科舉精英與宗族的伊斯蘭「記憶」   24

結 語   30

 

第二章  「『回教』與『回民』含義不同」——白壽彝與開封的故事   39

第一節 是「回教」的中國化,還是中國人的「回民」化?   40

第二節 「回民」、「穆斯林」與「伊斯蘭教徒」   46

第三節 容納多元的寬容文化傳統   53

結 語   61

 

第三章  「漢奸」考——一個「單一民族國家」的話語   67

第一節 沒有「漢奸」的歷史   68

第二節 異民族王朝與「漢」的變異   72

第三節 「改土歸流」與「漢奸」的登場   76

第四節 抵抗列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符號   81

第五節 一個擬制的民族國家話語   86

結 語   90

 

第四章  「中華民族國家」的魅力與凝聚力——近代民族與近代國家的二重奏   97

第一節 近代中國國家形態的轉型與民族獨立運動的發生    98

第二節 清王朝「多元型天下」的正負遺產    100

第三節 中國近代「國家」與「民族」之關係    105

第四節 「中華民族國家」與國民國家話語的缺失    109

結 語    118

 

第五章  斷裂的「民族」話語——「蒙古民族」問題與中共民族政策的歷史過程   123

第一節 中共民族政策的誕生與外蒙古獨立問題    124

第二節 「民族自決」的質變與抗日戰爭時期的內蒙古問題    132

第三節 戰後內蒙古地區民族獨立運動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成立    140

結 語    144

 

第六章  從「少數民族」到「國民」?——1949年以後的民族政策過程   153

第一節 「民族」的時代——在列寧主義「民族平等」的口號下    154

第二節 「階級」的時代——「繼續革命論」與建設「社會主義民族」的實踐    165

第三節 「還債」的時代——「反省」與「懷柔」的相剋    174

第四節 「開發」的時代——市場經濟體制與多民族國家統合的矛盾    182

結 語    190

 

第七章  「宗族」與「民族」——「民族化」的誘惑與挫折   201

第一節 「民族」旗幟下的「聚族」運動——「丁氏宗族」的「民族化」    202

第二節 被納入體制內的「丁氏回族」——從「回族委員會」到「回族事務委員會」    208

第三節 「民族」的符號與公共利益——「回族事務委員會」的意義    214

第四節 擬制的「宗族」——「回族事務委員會」指導下的宗族重構    220

結 語    226

 

第八章  何處是「傳統」?——中國南方「回族」社會的伊斯蘭「回歸」   231

第一節 「宗族」傳統的回歸和再造——「回族」農村的族譜編撰活動    232

第二節 在「宗族」與「宗教」之間——被遺忘的石碑和族規    237

第三節 「傳統」的想像與回歸——近代回民社會精英與宗教認同運動    242

結 語    249

 

第九章  「民族鏈」上的維吾爾——中亞突厥語系民族的歷史文化意識與國民意識   255

第一節 民族主義的互動與中亞突厥語系「民族鏈」的再現    257

第二節 中亞的伊斯蘭教與突厥語系「民族鏈」    264

第三節 人類生態與「民族鏈」的上下游關係    272

第四節 突厥語系「民族鏈」的崩潰與維吾爾族的失落    283

第五節 中國中亞外交重心的轉移與「民族鏈」上下游關係的轉換    292

 結 語    299

 

結 論  「民族」與「國民」    311

索 引    323

序/導讀

前言

隨著「民族」話語的出現和不斷被政治化,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各 種官制的和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日益膨脹,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 的現實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這對周邊 的民族集團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何以形成影響,並形成了何種影 響,是本書探討的主旨。

本書為近年筆者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之 關係的角度審視中國歷史進程的一系列中文書籍的第四部,前三部 分別為出版於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 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2013年,352頁)、《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 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香港,2015年,424頁), 和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的《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台北,2014 年,298頁)。筆者之所以重視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 之關係的角度檢討中國的歷史進程,不僅是因為中國的近代歷史進 程開始於一個由來自「周邊」的「異民族」統治之王朝時代的末期,針 對原本來自於周邊的異民族統治而起的「民族革命」因此成為中國近 代歷史進程的轉折點,「民族主義」、「民族國家」也因此最終成為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主旋律,更是因為是否與如何實現「周邊」和其他 民族集團的統治,實為中國從古至今檢驗統治者是否具有統治正當 性的、帶有普世價值性質的重要標準。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小雅》谷風之什.北山)、「近者說,遠者 來」(《論語》子路)、「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禮記》 禮運)是也,毋庸置疑,它是源自於「天下思想」的。其之所以能夠 成為普世的價值,是因為實現「周邊」和其他民族集團的統治被認為 是「德治」的物化體現(objectification),「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 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荀子》議兵)即此意 也。因此,筆者以為,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之關 係的角度審視中國的歷史進程,才能夠體味出「歷史中國」的豐富意 涵,從而看到今天「現代中國」的問題點。

不論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政權面臨的最大課題,其實都是如何 向被統治者解釋其統治的正當性。而從中國之所以能夠形成崇尚「德 治」這樣一個超越「民族」和時代的普世價值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 一個歷史的事實 —大多的「中國人」其實就來自於歷史上屬於「周 邊」、屬於「異民族」的集團;而「中華」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正 是通過與周邊和異民族的交往融匯,才得以造就和形成。歷史上「中 國」和「中國人」的持續擴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周邊」和「異民族」 的不斷加入。這種歷史趨勢的形成,當然與「天下思想」關於統治正 當性的解釋及其實踐(即崇尚德治)之間有著直接的關係。進入二十 世紀以後,這一歷史趨勢戛然而止,「異民族」和「周邊」的離反,使 中國在處理與異民族、與周邊之間關係的問題上,一直不斷地遇到 嚴重的危機和挑戰。其原因,與二十世紀以後中國不得不順從世界 潮流從形式上放棄「天下思想」,而各個政權又積極走上一條自己所 理解的建設「國民國家」(實為建設「中華民族國家」)的道路有關。

建設「中華民族國家」之目標的問題點,在於以「民族」代替了 「國民」。對於近代以後、尤其是今天處於周邊的「少數民族」之所以難以對中國產生國家認同,有人說是因為對少數民族的不平等,又 有人說是因為對少數民族的優待政策而帶來的特殊感;其實透過表 相可以看出,二者的問題性質完全相同。那就是,在處理「民族」與 「國家」的問題上,近代中國缺乏一種實踐和真正實現「國民國家」的 思想。近代的「國民國家」的理想就是實現社會全體的平等、公平和 公正,所以無論是「非國民」或是「超國民」,都是出於一種把少數民 族視為「他者」(other)、但是卻又不願讓它們自由脫離的思想。如果 說中華民國政權沒有能夠實現對少數民族的平等、公平和公正,更 加願意以「民族」來替代「國民」一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難道不 是如此嗎?出於以上認識,從隨著中國近代政治轉型而在文化、社 會、政治層面上出現的各種變化,具體說來就是:近代中國社會對 於傳統政治文化的繼承和揚棄、近代中國關於統治正當性的解釋、 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流動性、近代中國不同時代各個政權的政體性 質及其政策決定因素等角度,探討二十世紀以來「周邊」為何拒絕「中 國」,「異民族」的集團為何抵制「中國人」意識;或者說,他們為何 不能或不願成為中國的「國民」,他們的「中國人」意識是如何被消失 或因何而消失的問題。

周邊的異民族集團是否建立和如何建立對國家的認同,其政治 力學關係當然首先表現在處於中心的國家政權和處於邊緣的民族集 團這兩個維度之間。但同時,這一力學關係又是以中國社會和少數 民族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文化、宗教、政治、經濟以及人類生 態環境形態為背景而展開的。因此,本書按照歷史沿革,從筆者至 今發表於各種學術場合的論文中選取相關素材,以不同的人群、不 同的社會領域和不同的問題層面,盡可能全面地分析近代以來「少數 民族」在對中國建立國家認同問題上所發生的各種問題。除第九章之 外,本書其他主要內容和章節都曾在各種學術場合發表過,但是為 了更加精確地回答以上問題,此次收入本書時又結合筆者多年之思考,再次做了大幅度的修訂。全書結構大致如下:

本書第一章、第二章從社會構造和文化系統之間關係的角度, 考察傳統中國能夠促使具有不同於漢人的獨特文化的民族集團對中 國產生認同意識的原因。

第一章〈從「穆斯林」到「中國人」—晉江陳埭丁氏宗族的「本 土化」過程〉(原刊載於日本中國現代史研究會《現代中國研究》第30 期,2012年3月,第1–27頁1 ),主要利用族譜等地方史資料,通過 考察一個原本為穆斯林的群體如何在中國南方農村社會的自然生態 和人類生態中逐漸轉化為「中國人」的歷史過程,研究傳統中國能夠 融合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是來源於不同國家的人們的社會 機制,並從中發現中國傳統社會中保證平等和公平的社會流動的政 治文化因素,以及平等和公平的社會流動在促使形成統一的國家認 同上之意義。

第二章〈「『回教』與『回民』含義不同」—白壽彝與開 封的故事〉(原刊載於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第93期,2005年12 月,第96–105頁,原名〈二重的忠誠 —白壽彝和開封的故事〉), 以1930年代的白壽彝先生對國家和民族集團的「二重的忠誠」為例, 通過考察中國歷史文化古城開封對白壽彝思想之形成所產生的影 響,分析二十世紀上半期前中國社會中何以能夠產生和保持讓多文 化共存的空間,以及一個具有自己獨特文化個性的「民族」集團,對 個體的「民俗」文化和全體的「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二者所進行的 區分,在其形成和保持對中國的國家認同上的意義。

本書第三章、第四章從近代政治思想和政治過程的角度,考察 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對「國家」與「民族」之間關係的理解和處理,對被 視為「周邊」的少數民族群體的國家認同所發生的影響。 第三章〈「漢奸」考 —一個「單一民族國家」的話語〉(原刊載 於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第83期,2004年6月,第63–73頁, 原名〈「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其增補版刊載於日本 岩波書店《思想》第981期,2006年1月,第28–47頁,原名〈「漢奸」考〉),通過考察「漢」由一個文化共同體符號、到最後變成一個「民 族」的符號,「漢奸」由一個原本是滿清王朝統治者用來表達自己與 被統治者(漢)同屬一個利益集團的詞彙、到最後被改造為對外極端 民族主義符號的歷史過程,分析二十世紀初期中國關於國家與民族 之間關係的傳統思想之所以發生衍變,以及步入近代之際將「漢民 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進行切割的行為,與單一民族國家思想之關 係。

第四章〈「中華民族國家」的魅力與凝聚力 —近代民族與近代 國家的二重奏〉(原刊載於香港中文大學《世紀中國》網絡版,2003年 7月;後轉載於中國社會學會民族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社會 學人類學研究所《民族學社會學研究通訊》[Sociology of Ethnicity]第 60期,2010年1月,第1–8頁,原名〈國民國家與民族問題 —關於 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問題的歷史思考〉),則通過考察二十世紀初設計 和建設「中華民族國家」的實踐,進一步考察受到單一民族國家思想 影響的中華民國的設計者和建設者們對「國民國家」思想之理解,為 甚麼影響了周邊的少數民族形成對中國的國家認同。 本書第五章、第六章分別考察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時期和取得 政權之後的對少數民族政策,從中共關於「國家」與「民族」關係之思 想的變遷脈絡中,分析中共治理少數民族之特點。

第五章〈斷裂的「民族」話語 —「蒙古民族」問題與中共民族政 策的歷史過程〉(原刊載於日本中國研究所《中國研究月報》第563 期,1995年1月,第19–28頁2 ),通過考察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出 籠、變化和最後定型之過程與各個時期的蒙古民族問題之關係,分 析中共各個時期決定對少數民族政策之原則,以及為何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62996651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45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香港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閱讀方式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方式

電子書 金石堂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將儲存於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 最佳瀏覽載體: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電子書 Readmoo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請至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