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敘利亞破碎的心臟:請不要遺忘我們!我重返故鄉,見證那些困守內戰的人們怎麼愛怎麼活

The Crossing: My journey to the shattered heart of Syria
世界只是看著,遺忘了我們……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9 351
    390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世界只是看著,遺忘了我們……
我們不是統計數字、新聞標題,不管是炸彈空襲、地面攻擊,
都真真實實地承受著……


被背叛的人們啊,我為你們書寫。

一個流亡巴黎的敘利亞作家、記者薩瑪•雅茲別克,在故鄉的民主革命爆發流血衝突後,三度偷渡回國,以自己的眼見證,並以無比的勇氣,深入死亡之地,以外國記者無法關照的角度寫下第一手報導,保存戰火中的人民紀實。

雅茲別克不是媒體中常見的逃出之人,而是「翻回家鄉」,打撈、撿拾故事碎片的人。她回到敘利亞蒐集身陷內戰的人民證詞。

我們可能以為自己知道敘利亞是怎麼一回事,畢竟看過新聞,知道那裡從2011年起就在打仗,不過他們過的生活實際上是這樣的:

「墓地開始與活人並存,如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跟商店、房屋間的巷弄一樣。」

「現在是齋戒月,這裡的居民希望一天之中能吃東西的時間來臨前,家人的頭還沒斷,父親不需要從大砲或桶裝炸彈造成的廢墟中拖出孩子的屍體。」

「此地日日被轟炸兩年半之後,最明顯的改變是人們改變了與天空的新關係,三句不離天空。每個人出門前,一定先仰望天空,或是先爬到屋頂研究天空,看看下一次炸彈會從藍空哪個方向過來。」

在《走入敘利亞破碎的心臟》一書中,她完整呈現了敘利亞當前的惡劣現實。她記述了第一場民主活動、敘利亞自由軍,敘利亞最初只是從事民主和平抗議,卻演變為失控的難戰,動盪中,ISIS趁機崛起,人民在苦難之中試圖生存。在不止歇的大屠殺中,看到了政府軍用桶裝炸彈轟炸自己的人民,極端團體殘虐百姓;在艱難又殘酷的處境中,她也見到人性的光輝:人們如何在狙擊手的注視下,互相掩護生活、有原則的政府軍士兵如何反抗上司泯滅人性的命令,寧死不屈……

雅茲別克記錄了受困在敘利亞內戰裡的人民,在不間斷的空襲、地面攻擊中,如何不屈不撓奮力地活下去,並寫下敘利亞人血與淚的證詞與目擊者的紀錄。

本書特色

1 專業導讀,清楚說明敘利亞內戰各方勢力,了解一場革命如何演變為代理人戰爭。

2作者用敏銳的雙眼,一支鋒利的筆,寫下敘利亞當地掩蓋在新聞下的日常生活,也對西方政治提出控訴。

3.特別收錄作者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的戰地照片,見證戰爭的殘酷。

名人推薦

得獎記錄

國際筆會品特獎得主
入選2016歐威爾獎
入圍法國美第奇獎(Prix Médicis)
榮獲2016 法國最佳外文書獎(Prix du Meilleur Livre Étranger)
已售英國、德國、瑞典、挪威、西班牙、法國、波蘭、葡萄亞、印度、丹麥多國版權

各界讚譽:

★「想了解敘利亞革命是怎麼一回事的話,雅茲別克的作品是首選。」-《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感人至深 ……二十一世紀第一部政治經典作品。」-《觀察家報》(Observer)

★「雅茲別克是高超敘事者,步調與對話抓得極為精準,讀來有如文學作品,傳達出人類共通的哀傷,令人聯想起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戰爭省思《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本書跨越實況報導的界限,走向文學傑作的殿堂。」──《觀察家報》(Observer)

★「勇於異議,熱情洋溢……雅茲別克是不凡的敘利亞反抗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讓不為外界所知的敘利亞黑暗日常生活,照進寶貴光線……心情沉重地一窺戰爭帶來的滿目瘡痍。」──《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雅茲別克令人想起書寫人類苦難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烏麗卡•米爾(Ulrika Mille),瑞典電視台(Sveriges Television)

★「說出戰爭苦難的傑出著作……每位公民的必讀。」──摩因•阿爾拜亞歷(Mou’in Al Bayari),《新阿拉伯》(Al Araby)

編輯推薦

〈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只是希望安生過日子的百姓〉

這不是小說,但敘利亞作家/記者薩瑪‧雅茲別克筆下的敘利亞人民現況生活,恍如小說情節。

當敘利亞內戰開打,一場原本只是反阿薩德政權的異議份子發起的對阿薩德政權的和平抗議,就此變了調。這個美麗的古國,保留古文明遺跡的敘利亞,慘遭砲火蹂躪。為了對付反抗軍,政府軍開始向民宅投擲桶裝炸彈,就連只是走在街上,都得小心狙擊手,在你背後放上一槍。

這本書和其他描述敘利亞內戰的書不同之處在於,以全新的視角呈現敘利亞內戰下,人民的真實情況。過往深入中東國家所書寫的戰地採訪報導,大都出自於國際獨立記者之手,內容也都相當精彩,替我們開了另一扇窗,得以窺見另一個與我們的生活經驗陌生的國度,在不同的政經環境、宗教背景下,人們因為什麼遭遇了他們目前的困境。《敘利亞破碎的心臟》的撰述者雅茲別克是敘利亞人,她和當權的阿薩德同屬同一個教派,卻又和反抗軍站同一陣線,反抗阿薩德,因而不得不流亡巴黎,當她的故國發生內戰時,她選擇偷渡回故鄉,和逃亡的難民走向相反的歸鄉路,從土耳其邊境鑽過鐵絲網,逃過士兵的狙擊,只為了逃回家鄉,當困守戰爭人民與外界的一條繩索。

過程中,不斷有人告訴她,他們的故事。有不得不叛逃的政府軍士兵、有被逼著站上戰場的中產階級、有放棄學業舉起槍的學生、有和雅茲別克一起躲空襲的女孩、有反抗軍領袖……這些故事不管情節如何,最終都直指戰爭的殘酷。

雅茲別克以她的筆,記下了敘利亞人民的證言,替那些沒有話語權的人們發聲,為的就是希望當難民的訊息、恐怖份子的影像又出現大眾眼前時,不再只是看下去,把他們當作一則又一則新聞。同時,在作者也寫下了,即便烽火不絕,人民的處境仍然艱難,敘利亞人民仍努力改善社會,堅守理想,你會看見他們堅強的生命韌性,在戰火下散發著光芒。

文/遠足文化第六編輯部 總編輯 魏珮丞

作者

薩瑪雅茲別克(Samar Yazbek

薩瑪•雅茲別克(Samar Yazbek)一九七〇年生於敘利亞賈柏萊(Jable),主修文學,曾任記者與敘利亞影視編劇,翻譯在外的作品包括小說《肉桂》(Cinnamon),以及記錄敘利亞革命前期四個月的個人日記《一個交火中的女子》(A Woman in the Crossfire),榮獲筆會品特獎(PEN Pinter)、筆會圖霍夫斯基獎(PEN Tucholsky)與筆會樂施會荷蘭獎(PEN Oxfam-Novib Prizes)。二〇一〇年名列四十歲以下三十九位最頂尖的阿拉伯作家「貝魯特三十九」(Beirut39),目前流亡巴黎。

譯者

許恬寧

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現為自由譯者。

目錄

第一度穿越邊界
第二度穿越邊界
第三度穿越邊界
後記
附錄:阿拉維派(Alawites)與遜尼派(Sunnis)簡介
名詞說明

序/導讀

前言

過去一年來,世人目睹百萬移民與難民湧入歐洲,不明白是什麼原因讓那些人離鄉背井,踏上如此未知的旅程。即便孩子半路死在波濤洶湧的海中,依舊前仆後繼。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那天,眾人也目睹巴黎襲擊事件。當晚參加音樂會與上酒吧餐廳的民眾遭逢恐怖攻擊,攜帶槍支與自殺炸彈的男子,帶給這座不夜之城一場大屠殺,一百三十人死於ISIS(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國」)之手。

新聞傳遞的難民與恐怖分子影像,讓人很容易忘記,敘利亞的國民其實是一群和我們一樣努力過生活的平常人。大姊姊在躲空襲的時候,還試著讀床邊故事給小妹妹聽。做父母的人在沒有盡頭的無情戰爭之中,依舊試圖工作養活一家老小。

本書作者薩瑪•雅茲別克(Samar Yazbek)從第一句話,就讓讀者深受震撼,細膩的文字風格令人讀來有如身歷其境,彷彿真的聽見鳥兒在籠中鳴叫,聞到梳妝整齊的女子散發的香水味,然而接著一顆炸彈就從天而降,天花板油漆碎片如雪片般四散,帶來控訴這個世界的故事。

這是一個無望的故事,因為獨裁者只顧抓權、不顧人民死活。這是一個無望的故事,因為全世界袖手旁觀。

我們可能以為自己知道敘利亞是怎麼一回事,聽過新聞,讀過報紙,畢竟那個地方自二〇一一年起就在打仗。然而雅茲別克替自己成長的家鄉,做到外國記者做不到的事,親眼見證此一美麗古國陷入地獄的過程。

本書是戰火中的人民紀實。雅茲別克在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三年之間,三度返回烽火連天的故國,與感到被世界拋棄的敘利亞人民生活在一起。

本書讓我們再度憶起二〇一一年起義之初與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所帶來的希望,早期誠心爭取民主的革命人士令人動容,也令人心碎。當時他們早已大聲示警,要是西方世界再不伸出援手,資金充沛的極端分子將趁虛而入,奪走早期革命成果。如今回頭來看,此一先見之明令人心驚。

今日的敘利亞人民生活在雙重恐懼之中。冷酷的政府毫不留情地用桶裝炸彈轟炸自己的人民,ISIS則帶來恐怖的死亡崇拜。

雅茲別克先前帶著年幼的女兒,一起流亡巴黎,隨後又返回敘利亞,好讓世人聽見英勇敘利亞人民的故事。雅茲別克為了同胞九死一生,不顧性命。她身分尷尬,除了被敘利亞政府通緝,還與統治者巴夏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同屬阿拉維(Alawite)這個國內少數宗派,走到哪都遭受質疑。起義人士懷疑她是阿薩德的支持者,遜尼派(Sunni)民兵又視她為什葉叛教者。

雅茲別克流亡法國的生活,讓她同時身處兩個世界。她讓敘利亞人民說出自己的故事時,我們感受到她的痛苦與迷惘。她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還有一支鋒利的筆,除了說出地方上的狀況,也對西方政治提出控訴。外界目睹膽大妄為的領袖為求保住權力無所不為,卻無動於衷。本書從心理觀察的角度,寫下國家似乎永無出頭之日的普通人,如何被迫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懼之中。

如同雅茲別克所言,在這場二十一世紀最駭人的悲劇之中,死神似乎是唯一的贏家。然而,本書也讓我們看見,受困其中的敘利亞人民,如何不屈不撓奮力活下去。


克莉絲汀娜•拉姆


克莉絲汀娜•拉姆(Christina Lamb)是榮獲英國官佐勳章(OBE)的《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駐外首席記者,平日專訪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利比亞等世界各地的難民危機,撰有《我是馬拉拉》(I am Malala)、《再見喀布爾》(Farewell Kabul)等廣為人知的作品。

導讀

插在敘利亞心臟的那些刀

持續七年之久的敘利亞戰爭,是二十一世紀歷時最長、造成最多人道災難,以及產生全球數量最龐大難民的戰爭之一。這個人口約兩千兩百萬,與台灣人口相當的國家,超過一千萬人成為難民,流散在國內外。戰爭前,敘利亞的觀光拜訪年次人數超過澳洲、識字率高達八六%、首都大馬士革一度被評為阿拉伯文藝之都。

戰爭爆發之後,面目全非。

作者薩瑪・雅茲別克,出身於與總統阿薩德相同的伊斯蘭阿拉維派,由於參與反政府抗議,被保守人士視為叛徒而逃往巴黎;因止不住對家鄉的掛念,於二○一二到二○一三年間冒生命危險「三進三出」,穿越邊境回到敘利亞。但在以遜尼派為主的敘利亞,她不得不隱藏她的阿拉維身分,避免被極端分子視為政權同謀。

在這片她熟悉的土地上,人們不再以「敘利亞人」來認可彼此,取而代之的是狹隘的教派身份。同時,也出現愈來愈多的蒙面外國戰士,持槍決定本地人的生死。原本只是要求更多公民權利的抗議,淪為周邊大國和武裝組織較勁的場所。

究竟是誰和誰,參與在敘利亞混亂的戰火中?這些外來的個人、組織與國家,如同尖刀,插入敘利亞的心臟。

從抗議到代理人戰爭,不再屬於敘利亞人的敘利亞

當阿拉伯之春也擴散到了敘利亞時,作為阿拉伯大國之一,阿薩德家族已經專制統治敘利亞長達四十年的時間。二○一一年三月開始爆發抗議時,不少人預料二○○○年繼承父業的小阿薩德(Basar Assad)會如同其他的阿拉伯獨裁者般,走入歷史。

然而,不同於其他也受到阿拉伯之春席捲的國家,掌權的小阿薩德正值壯年,敘利亞政府回應的手段更為強硬;更重要的是,以阿薩德家族和其復興黨為統治核心的敘利亞政府,連結著區域地緣政治利益;北臨土耳其,東接伊拉克,南臨約旦與以色列,西靠地中海。敏感的戰略地理位置使敘利亞強盛時,成為影響區域政治不可忽視的強權;而一旦衰弱,很容易成為各方入侵的對象。

在敘利亞戰爭當中,有許多參與者,各自在敘利亞競逐不同的利益。過去分類方式通常以支持/反對阿薩德政權作為判定基準,然而隨著戰爭的推進,不同勢力各據一方,利益交錯。這場戰爭的軸線已從是否推翻阿薩德政權,轉換成未來不明確的混戰。因此不妨以圈層來解釋在這場衝突中,各方勢力的角色。

在戰爭最初的內圈,是阿薩德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代表著政府與人民起義軍的二元對立。阿薩德家族出身什葉派裡的少數群體阿拉維派,同時阿薩德的政黨是復興黨——一個世俗、主張社會主義的政黨,因此阿薩德政權實際上是世俗專制統治的政權。敘利亞反對派指的是一群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各地反抗團體所組成的鬆散聯盟,成員複雜,包括書中經常提到的敘利亞自由軍,其本身也是由數個軍旅組成。目前反對派大多數逃到土耳其,組成「敘利亞全國聯盟」,獲得西方國家承認後,參與國際和談。

再來外圈是所謂的「極端宗教武裝團體」,包括書中常提到自由沙姆人(Ahrar Al-Sham)、努斯拉陣線(Al-Nusra Front)與ISIS。他們共通性是在意識形態上推行嚴格保守的遜尼派伊斯蘭教(也有研究指出,這些聖戰士大部分根本不懂教義),目標為建立恪守伊斯蘭教法的伊斯蘭國家。在手段上,這些團體都偏向殘暴與激進。作者在書中數度提到這些團體對女性必須戴頭巾的要求,也控訴這些團體曲解伊斯蘭教義與漠視敘利亞的當地習俗。這些團體都以推翻阿薩德政權為目標,跟前述的反對派有時龍蛇雜處,很難辨別誰是誰。在書中也提到,一個人在當地這種情況下,可能被迫加入最有錢跟武器最多的團體。

而真正將敘利亞戰爭推向另外一個層次的是ISIS。ISIS原本主要活動於伊拉克的蓋達組織分部,後獨立並主張建立一個橫跨歐亞的伊斯蘭帝國;其武器與資金是所有極端組織裡面最豐富的,手段也最為殘暴。作者書中描述二○一二至二○一三年這段期間,ISIS正逐漸占領敘利亞東部,並會在作者離開隔年(二○一四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奪取伊拉克北部土地,引來更多國家的武裝介入。

事實上,早在敘利亞戰爭爆發前,阿薩德政權就讓這些極端分子穿越邊界,利用他們來影響伊拉克局勢。只是在戰爭爆發後,極端分子也在敘利亞扎根發展。另外,極端組織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加入到敘利亞戰爭當中,有來自周邊國家的,也有「腦熱」的歐洲穆斯林年輕後代,成為不少國家的安全隱憂。據《經濟學人》報導,二○一四4年五月為止,有超過一萬兩千名外國人參加極端組織,其中三千多人來自西方國家。這也是為什麼作者在敘利亞憤怒地發現,外國聖戰士蒙著頭巾,持槍站在檢查哨決定她是否能夠通行。

再往外圈看,是其他區域強權,包括土耳其、伊朗與富裕的海灣國家。三者在敘利亞的主要目的不同,但都包含了地緣政治的博弈。

土耳其在敘利亞戰爭的目標有二:擴張自己的區域影響力以及打擊敘利亞北部的庫德族勢力,前者跟作者三度進出邊界頗有關係。自敘利亞戰爭打響以來,土耳其不僅支持上述的反對派,提供自由軍裝備與支援,並同時接收大量

試閱


我的背擦過鐵絲網,忍不住顫抖起來。先前為了躲避土耳其士兵視線,我苦候數小時,直到抬頭仰望,遠方蒼穹終於連成一片黑。鐵絲網下,被挖出剛好容得下一個人的小空隙。我趴下往後踹開沙土,匍匐爬過國界,尖刺劃過身體。

我深呼吸,拱起背,跑,用生命跑,照別人教的做。一穿過國界,就頭也不回往前跑,全力衝刺半小時,就會安全在望。我跑,不停奔跑,直到離開危險地帶。地上坑坑窪窪,礫石遍地,但愈來愈感受不到雙腳的存在,心臟怦怦怦跳個不停,整個身體被熱血帶著往前衝,氣喘吁吁之中,心底不斷吶喊:我回來了!這不是電影場景,這是真的。我喃喃自語跑著:我回來了……我在這。

後頭傳來槍聲,軍事車輛在土耳其那一頭集結,但我們已經成功穿越國界,一直往前跑,一切感覺像是命運早已安排好。為了這一天,我特地戴上頭巾,換穿長外套和寬鬆長褲,跳上接應的車子之前,先得爬上一道陡坡。此次返鄉,天地之中,只有嚮導和我,身旁沒有其他逃難人群,甚至不曉得稍後能否活著寫下這段經歷;我原本以為自己回歸故土時,將如同無數前人,死於半路。黑夜降臨,四周看似一片祥和,但難保下一秒危機將至。

接下來的十八個月,我將多次穿越邊界,這其中情勢千變萬化:敘利亞邊境安塔基亞(Antakya)機場的混亂狀況,說明許多事。我將自己的見聞,以及所有能見證國家急遽變動的事物,深深刻印在腦中。不過,我第一次衝下邊境山丘時,渾然不知等在前方的是什麼,只曉得雙腿抽痛不已。

我跑至丘底時,至少蹲下休息了十分鐘,不停大力地抽氣,試圖讓心跳恢復正常。一旁陪著的年輕嚮導,一定還以為我全身顫抖,為的是再度見到家鄉過於激動,不過實情是,那一刻我顧不上傷感。剛才逃命太久,肺和身體好像分家了,腿直不起來。

上車後,我終於又能正常呼吸。我坐在後座,一旁是未來將替我帶路的梅薩拉(Maysara)與穆罕默德(Mohammed)。這兩位性格迥異的戰士,來自同一個家族,我將借住他們的祖宅。梅薩拉是起義鬥士,原本以和平方式對抗阿薩德(Assad)政權,後來才拿起武器。二十多歲的穆罕默德原是商科生,跟梅薩拉一樣,最初也是參與和平抗議運動,之後才加入武裝反抗。接下來數星期,我將與穆罕默德在合作過程中成為至交,前座是司機與另一名年輕人。

我們一路開過敘利亞西北的伊德利卜省(Idlib),那一區僅部分脫離阿薩德的武裝控制。我們在敘利亞自由軍(Free Army)豎起的無數路障中,駛過一旁植滿橄欖樹的道路,放眼望去都是武裝民兵的身影與勝利旗幟。我把頭伸出車窗,試著以冷靜超然的態度,將路旁景象印在腦海中。前方道路似乎怎麼樣也走不完,遠方依舊傳來轟炸聲,然而我看著眼前這片幾乎已經脫離阿薩德軍隊的區域時,全身每一個細胞依舊激動不已。

不過,地面或許自由了,空襲還不允許我們放鬆,烽火依舊連天,太多影像爭先映入眼簾,我需要後腦杓也有眼睛,耳朵也有眼睛──甚至指尖也得有。我凝視前方,試圖解讀周遭環境,滿目瘡痍的地面與猩紅天空之中,一輛孤零零的車載著一女四男,一路駛過敘利亞西北薩拉奎布市(Saraqeb)的橄欖樹。

我記憶中的敘利亞是世上最美的地方。我的童年時期在又名「革命市」(al-Thawra)的塔布哈(al-Tabqa)度過,那裡離幼發拉底河的拉卡(Raqqa)不遠。青少年時期,我漫步於地中海旁的文明古城賈柏萊(Jableh),附近是敘利亞最主要的港口城拉塔基亞(Latakia)。成年後,我帶著女兒在首都大馬士革(Damascus)住了幾年,遠離家人以及鄉親宗派的根,獨自生活,自由做選擇。不過,這種生活方式也讓我付出很大的代價,我被親族棄絕於外,飽受批評,名譽受損。一個女性要在保守社會中生存十分不容易,這樣的地方不允許女性違反戒律,恆久的秩序對抗著變化。我完全沒料到,自己會是在荒煙百里之中,首度造訪敘利亞北部的農村地帶。

接下來的敘事全是真的,唯一的虛幻人物是敘事者,也就是我: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不真實的人,在戰火之中穿越邊界,就好像人生是一部離奇小說。我試著理解周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自己不再是自己,而是選擇九死一生的虛構角色。我放下自己在真實生活的女性身分,成為想像中的人物,試著替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挺身而出。這個女人在這裡做什麼?試圖生存?挑戰天生的身分?抗拒流放?為正義挺身而出?對抗荒謬的流血?

二〇一一年七月,我被迫流亡法國,一路上並不平靜,在敘利亞穆卡巴拉情報局(mukhabarat)的追殺下,帶著女兒逃跑,原因是我在革命初期,參加了一場和平抗議活動,還寫了幾篇文章說真話,講出情報局是如何暗殺與刑求抗議阿薩德的人士。然而我抵達法國後,感到有必要返回北敘利亞,追求讓家鄉民主自由的夢想。我心心念念惦記著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這是身為知識分子與作家的責任,我要和自己的同胞站在一起,一同追求理想,執行小規模的女性計劃,成立女性賦權組織,同時也讓孩子有機會受教育。萬一情況無法在我們這一代就改變,只能寄望下一代。此外,我也希望能在已經脫離阿薩德掌控的區域,設法成立民主公民組織。

漆黑的夜晚之中,我們駛過一條又一條道路,奔向即將接待我的家庭,那家人將成為我新生活的重心。車子進入薩拉奎布的狹窄巷弄,眾人提高警覺,這座城鎮尚未全面獲得自由,守在無線電塔上的狙擊手,依舊每日奪走無數性命。

接待我的主人住在一座大合院,外觀看得出有繁榮、好客的過往。院裡一個女人告訴我,她們這些日子以來僅「慘淡度日」。建物最古老的原始部分,有一個美麗圓頂,多年前由先前的世代建造,而我將在大家稱為「地窖」的房間,待上一段時間。大合院的左側,住著這家的長子夫婦阿布•伊布拉亨(Abu Ibrahim)與諾拉(Noura),由他們兩位負責接待我。院子的右側住著小兒子一家,也就是我的嚮導梅薩拉和他的妻子瑪納(Manal),以及兩人的孩子露哈(Ruha)、愛拉(Aala)、瑪默德(Mahmoud)、塔拉(Tala)。露哈是早熟冷靜的十一歲孩子,愛拉七歲,瑪默德四歲,塔拉兩歲半。此外,大合院那一側還住著梅薩拉的老母親與阿姨,兩人皆行動不便,由長子阿布•伊布拉亨未婚的妹妹、五十歲出頭的艾育歇(Ayouche)負責照顧。

當時我並不知道,接待我的主人和我對國家抱持著相同的願景,不過我們雙方種下非常深的緣分。敘利亞人極度好客,我們一抵達,所有人動起來為我們準備晚餐。我們盤腿坐在塑膠墊和泡棉墊上吃吃喝喝,小女孩露哈和愛拉在我身旁寸步不離。我看著眾人和善的面孔,想起自己的親族還生活在受政府掌控的區域,無法拜訪他們。

晚上,我告訴家族女人幾則故事,講出自己是如何在十六歲首次離家,我希望靠著分享小祕密,贏得她們的信任,順道傳遞自由的真諦──以及隨之而來的責任。我想讓她們明白,女性要獲得自由,就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這與敘利亞輿論認為女性解放背離傳統、導致社會混亂的看法背道而馳。我告訴大家自己和丈夫離婚後,是如何辛苦生活與工作,以求經濟獨立,撫養女兒。我為了餵飽自己和女兒,不得不從事各種工作。親朋好友與我斷絕關係,但為了成為作家與記者,什麼苦我都願意吃。我說出自己是如何來到薩拉奎布,在場的女性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

我首度造訪薩拉奎布、開始熟悉環境時,有過躲避射傷戴安娜的狙擊手的第一手經驗。招待我的主人教我來往於各棟房子的方法,避開狙擊手監視的那條街。我們悄悄穿梭於建築物之間,躲避狙擊步槍,每家每戶都對我們敞開大門。鎮上許多人拆下房子與房子間的牆壁,大家的屋子連成一片。我們通過陌生人的家,跳出窗戶,爬下梯子,跑到一樓,提鞋溜過院子。

有一次,我、穆罕默德和兩名年輕人外出,鑽過一位老太太家的客廳。我們打招呼,老太太也打招呼,但老太太完全沒離開躺著的地方,動也不動,顯然很習慣地方居民就這樣在自己家進進出出。我跳出窗戶之前,回頭望了一眼,看看是否嚇了老人家一跳,但她只是凝視著天花板,就好像從未見過我們四人。我們以這樣的方式通過好幾家的房子,安全抵達目的地,這是不被射殺的唯一辦法。

後來地方上一名女子告訴我,在我待在當地的最後一天,狙擊手射傷某個女人的陰部,還殺害一名十二歲女孩。這個消息令我無法動彈,六神無主,膝蓋支撐不住。「妳在幹什麼?」男人們吼我,「堅強點!不能那麼脆弱!」這件事教會我保持心理距離,晚一點再哀痛。

儘管如此,敘利亞唯一的贏家是死神,每個人三句不離死。每一件事都很難說,唯一能確定的只有死亡終將獲勝。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53220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14.8*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aff || 8300bd5fe5485f9e844d33390fbd20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