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台灣上下流:外省人的營生圖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9 315
    350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人必須工作與勞動才能生存,而生存不僅是為自己,也為繁衍發展的需要,所謂「營生」。本書探討外省人來台灣之後的營生樣態,從眾所周知的(外省)「軍公教」階層入手,又看見榮民與農墾、外省礦工社區等多元的外省人面貌,審視族群隔閡與社會公平性問題並提出思辨。

全書有九篇文章,分為兩大主題:(一)關於政策的影響:涉及國家如何治理來台外省人的營生必要,以及所引發的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包括對軍公教「優勢」以及榮民的安置的檢視與討論;(二)外省營生社區的個案描述,例如前省府員工的「中興新村」,非眷村榮民形成的「自力社區」,以及苗栗南庄的外省客家礦工聚落,呈現同為外省人但營生資源落差甚大的面貌。

目錄

總編序  為「外省人」研究與臺灣 張茂桂
主編序  外省與榮民:資源分配與經濟生活 楊聰榮
政策與省籍優勢?
國民黨政權在經濟上的外省籍軍公教優惠待遇體制 林丘湟
族群不平等與「軍公教教育補助」之謎 張茂桂、吳忻怡
榮民的安養與安置
榮民的婚配與安養輔導政策—四個桃園的個案 巫智豐
流浪到花蓮—歷史時間中的農墾安置 李紀平
省籍與流動
外省籍族群從事軍公教行業原因之探討 鍾基年原著、潘美智改寫
外省人身份如何帶來職場優勢? 劉唐芬
社區與階層分化
以公教為職業的外省社區—中興新村個案研究  陳慈莉
老榮民社區的社會資源與社會流動 呂秀玲
南庄莊氏宗親的礦工—在台客家外省人的職業與生活適應 彭芊琪

序/導讀

主編序

外省與榮民:資源分配與經濟生活 ◎楊聰榮

這本文集收錄了九篇文章,討論特定年代外省族群的社會資源取得、職業選擇與社區經濟生活。這裡的「特定年代」大抵可以設定在台灣政治民主化以前的年代,對某些人來說,這是過往的歷史,也有人認為這些問題的影響持續到現在,不論看法如何,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我們設定以經濟議題為核心,從寫就的學術論文或碩士論文中挑選合適的主題,邀請作者進行改寫;如果原作者本身不克進行改寫,則另外邀請改寫者進行改寫,也有請學者就其中的關鍵議題進行回顧式的討論,不同的方式都是為了要呈現台灣學術界這些年在這個議題上的努力成果。本書收錄的各篇文章,不論是研究主題或研究對象,其實存在相當大的歧異。我們認為,涉及外省族群經濟議題的觀察,應該保持多元的視角,從不同的面向去理解;將這些論文改寫成可讀性
較高的文章,正是期待有更廣泛的社會大眾成為讀者。

本書的九篇文章,除了一篇是研究回顧的論文之外,其餘都是由碩士論文改寫而成。從這個意義來說,這些論文多少反映戰後在台灣成長的年輕一代對於外省族群經濟議題的興趣與討論方向。這些文章又可分為作者自行改寫以及由他人改寫兩種,其中由他人改寫的各篇,不論是改寫程度或範圍都因人而異。潘美智改寫鍾基年的碩士論文,是盡可能依作者原意撰寫,並得到原作者的認可;而劉唐芬則是取材自原作者的論文,依照自己的意思自行撰寫,與原作者的論文風貌大異其趣,除了原本改寫的碩士論文,劉唐芬取材較廣,還加上其他文章,因此實際上可說是他們自己的創作。文章既經改寫,就應視為個別作者的獨立創作, 改寫者亦應負擔文責,而非提供材料的原作者。在這裡我們以改寫者為主要作者,以下的討論也以改寫者的姓名為主要名稱來代表各篇文章。

本書大抵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對政府政策或社會整體情況提出檢討。林丘湟的文章全面檢討過往的政府政策,特別是被認為獨厚外省族群的軍公教優惠待遇政策(至少在 1970 年代以前,外省族群是這個優惠待遇政策的主要受惠者)。張茂桂、吳忻怡的文章則以學術課題為主,回顧相關學術界的討論,進一步理解「省籍」是否為構成社會經濟地位成就的主要因素。這部分的文章對不同因素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段發生作用,提供理解的方向,甚至對省籍因素是否與如何影響第二代的社會經濟地位也有著墨。

第二部份主要討論的對象,是受到政府輔導或安置的退休軍職人員及其生活樣貌。這部份鎖定的主要仍是外省族群,文章論及的對象稱為榮民的退休軍職人員—不論接受退撫或安置,外省族群都占絕大多數。巫智豐討論接受退撫的老榮民遭遇;李紀平則討論接受安置而到農場工作的老榮民,各自呈現不同的風貌。

第三部份討論外省族群的職業問題。潘美智改寫的文章,從政府政策與社會資源取得的角度,討論何以過去外省族群在軍公教的職業中獨占鰲頭;劉唐芬改寫的文章則進一步討論外省族群過去在特定職業中的優勢,如何形成職業上的隔離並影響下一代的職業選擇。

第四部份是以特定社區為個案,討論外省族群的社區經濟生活。這裡提供三個性質截然不同的社區:陳慈莉的個案是享有優厚資源的公務員社區中興新村;呂秀玲的個案是未受政府政策協助的散戶型眷村社區;彭芊琪的個案則是透過客家宗親網絡自行來台的礦工社區。三個社區提供了不同型態的社區經濟生活,以及受經濟生活影響的不同生活風貌。

以下分別介紹各篇文章的內容。林丘湟的文章是由碩士論文濃縮改寫,探討國民黨政權是否曾在經濟上給予外省族群特殊待遇。這個主題向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與討論,林丘湟的碩士論文也經常被引用,引起不同觀點的爭論。該文章的特點在於直接面對問題,並提出架構做整體論述,是少數比較全面看待這個問題的文章。作者從高普考、軍人轉職、消費優待等不同方向,討論由政策帶來的經濟利益。就軍人轉職部份,除了提到退除役軍人特考、退除役軍人參加公務人員檢覈、在全國事業單位中安插職缺,以及考試取得專業證照,如律師檢覈和軍醫特考等;退輔會安排退除役軍人轉職成為教師、警察兵役人員、財會人員與公家機關的勞務人員,並為退除役軍人眷屬提供就業機會。由軍人轉職專業人員的情況時常為人垢病,如由律師檢覈辦法使軍法官轉任律師,或藉由「軍法官轉任司法官條例」轉任司法官。同一時期也有由軍職轉專業證照人員,如醫事人員執業資格考試,使國軍退除役醫事人員取得醫事專業資格執照;同時也有安排軍醫轉公務員醫師的管道。由消費面來看,由於外省族群有很高比例的人口從事軍公教體系的相關工作,故國民黨政府為軍公教體系所規劃的消費優待,就成為對外省族群的消費優待。作者從居住優待、子女教育優待、實物配給、軍公教福利品、社會保險等各層面,以平實客觀的角度切入這個主題,但在這篇濃縮的文章中,很多實際情況只能用歸納的方式總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原著找到各個不同措施具體詳細的內容。

林丘湟關心的是過去黨國體制是否在經濟上形成省籍差別待遇,這個議題在張茂桂、吳忻怡的回顧文章中有更進一步的辯證與闡釋。蔡淑鈴與瞿海源的論文討論不同背景的人在升學轉換的優勢,探討了不同因素的作用,這篇論文指出了父親的背景及居住地對於教育優勢的作用,也提出了國家的文化語言政策以及對軍公教的教育補貼政策的影響,這一篇論文由於提出了教育優勢的來源因素,成為後來討論相關議題研究論文所參考的架構,是學術討論影響較大的論文。張茂桂、吳忻怡文中回顧了這個討論的脈絡,以及吳乃德的論文與相關研究的對話,焦點集中在造成教育機會不平等的來源究竟為何。後來台大教授駱明慶曾經研究影響社會資源分配的各種因素—省籍、性別、階層及居住地等,透過大量的資料做出細膩的統計分析,驗證省籍因素扮演的角色是其中的重點。這樣的學術成果雖已在正式的學術期刊中發表,一般社會大眾卻較無機會接觸,提供不同的觀點來理解省籍因素在社會公平正義中的地位。

總編序

為「外省人」研究與台灣 ◎張茂桂


為促進族群間的溝通與理解,「外省台灣人協會」(成立於2005 年)曾在「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的贊助下,發行三本和外省人研究有關的書籍,分別是《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2010,張茂桂主編)」,《離與苦:戰爭的延續」》(2010,李廣均主編);《扶桑花與家園想像》(2011,張翰璧主編)。當時該協會以及編者群,特別邀請超過數十位的作者,請他們將自己學術研究的發現,改寫為普及大眾的文章,依主題集結成冊。當時的規劃者認為,社會上討論外省族群的文章雖然很多,但有時候有太多政黨立場,不乏特定統獨觀點,反而容易引起對立與誤解,故希望從學術探究出發,從不同的主體位置、視角,去描繪這個其實相當複雜而多元的群體,既建構圖像類型也解構偏見,目的還是要促進台灣社會的進步,拉近不同群體與個人間的心理距離。

除了上面三本書之外,當時規劃者心中還有兩個主題,一個涉及戰爭體制對於外省人的婚姻、家庭(人口與親密關係)的影響,而另外一個是關於外省人來台後的職業、階層流動與次群體分化問題。這五個主題,相互關連,彼此蘊含,構成了理解外省人,特別是第一代與第二代的生命歷程的重要維度。不過最後兩個主題的出版作業,並未能如預期完成,成為當時眾多參與者的遺憾。

2021 年 9 月的某天,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黃文彥總監來訪,討論新北投「中心新村」眷村的文資保存規劃,並表達了對於完成本叢書出版的期望,2又點燃了這個原來出版計畫再生的火種。其後編者們向「榮民榮眷基金會」(李文忠董事長)請益,並得到同意贊助其中的支持。這裡也特別要指出,「榮民榮眷基金會」和其他政府出資基金會不同,除有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捐助之外,它有很大一部份是榮民生前捐贈與過世後的遺贈,也因為這個特色,榮民前輩們「傳承」至後世責任的意義, 無形中又加重在我們的身上了。這裡要特別感謝上面兩個基金會,在出版「卡關」時對於復甦本出版計畫的有形、無形鼓勵, 帶動了再次的行動。

在原來的編者沈秀華教授、楊聰榮教授的參與下,各自邀請了新作者與徵詢原作者修訂,最後得到允晨文化的允諾,終於讓這兩本書的原稿,加上新稿,能重新得到出版問世的機會。從規劃至今,時隔十餘年,社會其實已經有很大改變。隨年長世代的凋零,「台灣人認同」更為普遍,且認同的多重性更為社會接受,至今在統計上願意自稱自己是「外省人」(單一指稱)的已經越來越少(有調查顯示,估計怕只有 5%左右)。而台灣「外省人」與「台灣人」的「族群問題」,也不像 1990 年∼2010 年間那麼直接而尖銳,但恐怕也不能說都已經消失。那麼重新整理這個「老」話題,談「促進溝通理解」,又有什麼意義呢?

第一,方式與話術也許改變,但社會分類政治、記憶戰爭, 仍是進行式。不論是選舉競爭、公投,或者是層出的罷免行動, 從軍公教年薪改革到「轉型正義」,從中正紀念堂的存廢辯論到如何紀念「黃埔」精神,從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的武統威脅、和統壓力,一直到有關我國憲法的意涵,都可能觸及到和之前同樣的刻板分類與不信任。同時,和之前以國家為範圍的思考特別不一樣的,是來自境外的、區域的、國際的(特別是所謂大國的)角力的影響;例如,香港抗中問題、南海問題、俄烏戰爭問題等, 而產業鏈的分散、脫鉤、禁運與制裁,大國角力與台海第四次危機更是讓台灣直接捲入,都比以前更讓人們感受深刻。

而我們在十多年前提出的這個「溝通理解」的工作,雖從來都不自認為是直接的解方,但相信一定能讓我們瞭解到台灣的歷史與當前的生存與爭議,可以有更長久的時間深度,更多人性與制度交錯的觀察視角;即使考慮晚近國際政治經濟的危機與大勢,恐怕仍然需要瞭解原來即存在於本土社會中若隱即現的矛盾、衝突與競爭的群體脈絡。

第二個意義是傳承與覺知的意義。本叢書探究的「外省人」,從世代身分來說,大部份是來台的第一代與 1949-1975 年間出生的第二代(佔大部份),而台灣的戶籍登記從 1992 年已經取消省籍,所以,這套書裡面所講的、所分析的人物、事件與議題,對於更年輕的後千禧年世代,相對是陌生的。然如同在十多年前,前三本書出版時,當時外省人內部也有世代、性別、階層與職業之間的斷層問題,或被自身社會化經驗所框架,其實也不一定理解這個「外省人」稱謂意涵的複雜性,甚至也有認定「與我無關」的心理。現在經歷了這些時間與變化,本書的出版,當然希望對於外省人的來時路,經歷過的人生,以及為何現在是這樣的緣由,可以有更多知性以及感性的認識;而記憶與傳承,對越來越不易識別的外省人後裔,或者更普遍的台灣社會大眾來說,這也是本書想要達到的文化與政治貢獻,至少可以成為以後人(大眾)要瞭解當時「大出逃」來台一群人的文本。

第三個意義是可以給以後的外省人研究提供素材,為外省人研究做一點貢獻。坦白說,直至今日,社會上對於「外省人」的成見或迷思仍存在,不但「非外省人」的主流論述圈不容易瞭解這些問題,就算「外省人」自己,有時候也很線性而狹窄。整體而言,隨光陰過往,我們社會其實需要有更具備研究基礎的來台「外省人」與其後裔的相關認識,例如有更多的歷史時間性、城鄉與省分的空間性,也有人性深度的詮釋觀點。晚近讓人鼓舞的是,包括史學者林桶法的《1949 大撤退》,龍應台的暢銷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還有能跨族群界限並引起多方討論,關於外省人創傷、記憶與認同的楊孟軒《逃離中國》,也包括了林孝庭的《意外的國度》等等。作者們用不一樣的風格筆觸,不一樣的手法,敘述了那個時代的混亂而複雜的場景與群體的生命經驗。至於個人回憶文體那就更多了,有老將軍的戎馬生涯,有老兵自己印的自述,政壇老將及流亡學生的傳記、日記等等;而文學界也有例如張拓蕪的《代馬輸卒》系列,瘂弦口述的《瘂弦回憶錄》,還有受到很多文學界人士所推崇的齊邦媛的《巨流河》等。上述經歷者的回憶、自述,其文字常是平實的,生活是日常的,但卻足以讓人感受到他們所處的時代,讓人驚心的經歷場景,以及內心的創傷與認同。

不過除此之外,加上一些以眷村保存為主題的文資研究,其他由下而上的探究,又能以普及方式出版的文字,似乎還是有些停滯。這導致一些重要的概念,像「外省人」是移民?難民?記憶共同體?還是台灣多元文化下的「族群」?這些名詞意涵都有不同,連帶也有不同的價值評論與研究行動以及自我定位。如果沒有充分的素材,供以後進一步的探究,我們其實還是很容易各有偏執,難以對這些提問做出解答的。

這兩冊書的內容,不論是「戰爭、家」這個主題,還是「社會階層」與族群營生圖像這主題,再加上之前出版的三冊,都可能觸動一些敏感神經而常被避諱的話題。這裡除繼續一本初衷, 希望能打破「外省人」群體刻板印象,反對將政黨口號予以盲目的道德化與純淨化,希望更幫助大家認識到 1947-1949 年的中國的內戰,1950 年代的冷戰與白恐統治,如何持續因為國家、權力體制、國際體系而繼續影響到我們現在不同世代的個人,又如何讓我們更能從情感、親密領域,一直到職業、階層與不平等分化等的各種素材,進行更深刻的認識。

最後要再次感謝所有關心這個計畫的贊助者、支持者,以及曾經參與過這個出版計畫的不同時期伙伴、作者、編者,當時如果沒有大家,就沒有這個起心動念,也沒有這個有意義的計畫。而蕭安凱博士對於這兩冊全部文稿的重整與潤飾,因為他的前後連貫、持續辛勞,使我們終於得以順利完成出版任務,這是要特別感謝的地方。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981053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4/05/2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