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修書館

靜修書館實名驗證

Y1211966863粉絲數332個月前上線

正評 100% (32)

出貨速度 8~9 未出貨率 70%加入時間 2023/02/09

靜修書館 暢銷 靈修 印度哲學概論 &上海人民出版社 正版書籍JX1496

直購

歡迎前來選購,有任何疑問隨時來咨詢!

定價

$480

    數量
    運費活動
    • 運費抵用券7-ELEVEN 滿99元運費折抵31元

    付款方式
    • 現金付款
    • 全家取貨付款
    • 萊爾富取貨付款
    • 7-ELEVEN取貨付款

    現金付款

    • Yahoo奇摩輕鬆付現金接受付款方式:ATM轉帳 / Famiport / 輕鬆付帳戶餘額

    ATM 提供5家銀行:合作金庫、華南銀行、台灣銀行、國泰世華、中國信託,以上5家同行轉帳,免轉帳手續費。

    全家取貨付款

    Yahoo奇摩輕鬆付

    7-ELEVEN取貨付款

    Yahoo奇摩輕鬆付

    萊爾富取貨付款

    Yahoo奇摩輕鬆付
    運費
    • 7-ELEVEN取貨付款免運費

    • 全家取貨付款免運費

    • 萊爾富取貨付款免運費

    • 宅配/貨運單件運費$60

      • 單件運費$60
      • 滿2件,運費$60
      • 滿4件,運費$60
    商品狀況
    全新品
    所在地區
    嘉義縣
    商品編號
    101446840908
    輕鬆付 價金保管新登場
    輕鬆付 價金保管新登場

    輕鬆付提供價金保管,交易更安心!

    商品資訊

    分級
    普級

    梁漱溟民國北大講義

    開中國現代印度哲學研究之先河

    歷百年仍為典范

    基本信息

    題記

    篇 印度各宗概略

    章 緒論

    一、古代典籍

    二、宗計繁出

    三、諸宗與佛法

    四、諸宗比較

    第二章 諸宗概略

    一、彌曼差派

    二、吠檀多派

    三、僧佉派

    四、瑜伽派

    五、吠世史迦派

    六、尼耶也派

    七、余宗

    第三章 佛教概略

    一、佛陀

    二、乘藏教相

    三、宗傳部別

    第四章 印度各宗與宗教

    一、諸宗與宗教

    二、佛法與宗教

    第五章 印度各宗與哲學

    一、諸宗與哲學

    二、佛法與哲學

     

    第二篇 本體論

    章 一元二元多元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唯心唯物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超神泛神無神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果一異有無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有我無我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六章 空有論有性無性論

    一、佛法相宗

    二、佛法性宗

    三、兩家爭持之辨解

     

    第三篇 認識論

    章 知識本源之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知識界限效力之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知識本質之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明論

    一、尼耶也派

    二、佛法

     

    第四篇 世間論

    章 宇宙緣起之說明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人生之說明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我之假實有無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法之假實有無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修行解脫論

    一、諸宗

    二、佛法

    ......

    《印度哲學概論》原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印度哲學課程期間的講義,后經修訂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分“印度各宗概略”“本體論”“認識論”“世間論”四篇,介紹了印度哲學各宗的思想及其與佛教的關系,開啟了學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國現代印度哲學研究的典范之作。

    緒論

      印度土沃氣暖,谷米易熟。其民不必勞于治生,輒乃游心于遠,故夙富于哲學思想。自邃古傳說中已有人神關于哲理之問答。《吠陀》時代之人君,時集國中智人論議正理,勝者受上賞。其風至唐玄奘三藏至西域時猶盛。此內典中隨處可見。如《瑜伽》等論說論議有六處所:一于王家,二于執理家,三于大眾中,四于賢哲者前,五于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前,六于樂法義者前。《唯識述記》釋《金七十論》命名所由,說有外道以鐵腹,頂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議。因諍世界初有后無,謗僧不如外道。王意朋彼,以金賜之。諸如此類不可勝數。奘師所歷,如《西域記》及師本傳皆有記載。唯識家所講之真唯識量亦其一故事也。蓋其國君民上下,幾以研窮哲理為人生事業。故諸宗競起,異論繁興,極思想之自由,盡慧悟之能事,辯難征詰,妙窮理致,古今各國罕有及其盛者。可謂洋洋乎極哲理之大觀矣。

      一、古代典籍

      印度典籍之古者曰《四吠陀典》(CaturVeda),為婆羅門所奉神典。印度上世之宗教哲學皆源于此。“吠陀”音義,各有異譯多稱。翻明論者較通行。《四吠陀》之名目與內容,各書所說亦不同,與今西籍所傳亦參差。

      (一)《黎俱吠陀》(Rig-Veda)。舊云《阿由》或《荷力》或《億力》等。或翻方命,或曰壽論,或云養生繕性之書,或言其明解脫法,或謂為《讀誦吠陀》。

      (二)《耶柔吠陀》(Yajur-Veda)。舊云《夜殊》或《冶受》等。或曰祠論,或云祭祠祈禱之書,或言其明善道法,或謂為《祭祀吠陀》。

      (三)《馬吠陀》(Sama-Veda)。舊云《娑摩》或《三摩》等。或曰平論,或云禮儀占卜兵法軍陣之書,或言其明欲塵法,或謂為《歌詠吠陀》。

      (四)《阿他婆吠陀》(Atharva-Veda)。舊云《阿闥》或《阿闥婆拿》或《阿他》等。或曰術論,或云異能技數梵咒醫方之書,或言其明咒術算數等法,或謂為《禳災吠陀》。

      右參取西譯并中土《翻譯名義》、《三藏法數》、《西域記》、《百論疏》、《摩蹬伽經》等而列次者。依婆羅門傳說,四吠陀皆梵天所演,其聲常住不滅。撰集之仙人皆直授之于梵天而流傳教化。就中《黎俱吠陀》古亦重。其本論又稱《黎俱集錄》(Rig-Samhita),皆印度初祖始居印度時所用贊禱天神之詞。《耶柔吠陀》(耶者字基為Yaj即祭祀)所集皆祭祀供犧時所用之詞。在《四吠陀》中列第二。而依其文義及所事物觀之,其出有在《阿他婆吠陀》之后者。又《耶柔吠陀》有二種。一名《黑耶柔》(KrishnaYajur),一名《白耶柔》(SuklaYajur)。黑者謂其書紊雜無序,白者謂其不雜。《白耶柔》中有采自《黎俱吠陀》者。《馬吠陀》即歌詠吠陀,所集皆基于《黎俱》兩卷而作之歌詞。《阿他婆吠陀》其出。阿他婆(Atharva)者,為撰集者之名。亦名《婆羅摩吠陀》(Brahma-Veda)。所集皆禱謝祝禳祈福之詞。祭祀時,每一祭司各主一吠陀。《阿他婆吠陀》初出時,不列《四吠陀》內。故前人但稱《三吠陀》。中土所譯佛經中時有見三部吠陀之名,知有佛經時《阿他婆》尚未入四吠陀內也。《阿他婆》中所載多關于家人生事咒愿之詞。后人尚可由之以略尋當時生活之狀態。

      上述者為吠陀中之集錄,即歌頌也。每一吠陀皆合三部而成:

      (一)《曼特羅》(Mantra),即歌頌,即集錄(Samhita)。

      (二)《婆羅摩》(Brahmana),即儀式。

      (三)《修多羅》(Sutra),即規律教條。

      又有《森書》與《鄔波尼煞曇》者為《吠陀》部屬。《森書》解釋儀式中深旨。其云《森書》(Aranyaka)者謂森林中修行人所誦習之書也。《鄔波尼煞曇》(Upanishad)或名曰《奧義書》,解釋吠陀中玄理。又稱曰《吠檀多》(Vedanta),義為《吠陀》之究竟。《吠陀》哲學當于此求之。

      《四吠陀》有說五《吠陀》者。又有演為二十一乃至千二百六《吠陀》者。又四吠陀外復有六論八論合為十八大經,如《百論疏》等說。

      二、宗計繁出

      佛典中述外道種類,有列舉專名者,如提婆《四宗論》列四大外道。《維摩》、《涅槃》等經列六師。《止觀輔行飾宗記》列十師。有從所計執以別之者,如《瑜伽論》列十六計六十二見等。有專名計執雜列者,如《外道小乘涅槃論》列二十種,《大日經?住心品》列三十種。然通說每云九十五種或九十六種,則不能舉實。或謂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受行異見,各別有法。師弟統為九十六。或謂九十六中有佛法小乘,其時云九十五者,除佛法言也。今西方治印度哲學通言六大派,固不能盡印土宗計,然所攝已多,余不足輕重者亦不妨從略。惟佛典中每言必及尼犍子若提子,而六大派中不收。有傳即今世之耆那,則西方固別為研究矣。

      三、諸宗與佛法

      《吠陀》是婆羅門神典。《玄應音義》言梵種滿七歲即就師學,學成即為國師,為人主所敬。印度哲學思想之興,初本起于訓釋《吠陀》。其后宗計雖繁,特因依故典有所發揮。即自創新義,亦必曲引《吠陀》之言以證成其說,期其見容,不遭婆羅門擯斥。而佛法之出不由《吠陀》,乃故與《吠陀》乖違而反對婆羅門者。凡諸宗之學無不撥遮,毫發不容留,如是諸宗與佛法為對立。佛之出家由慕出世,出世固外道法。既出家往外道仙人處問義,又學外道苦行。經于六年后始成道。所謂生死、輪回、菩提、涅槃皆外道固有之說,佛特別出新義。至于言及世間,則尤漫從其俗而已。佛滅后外道重盛,則其間領襲佛化以飾其說者處處可見。言外道者,有佛以前外道佛以后外道之別。今所謂六宗者,其為說非復佛時所有。如是諸宗與佛法為相因果。(其互相因果處諸篇自詳)

      四、諸宗比較

      印土宗教哲學無不持出世論,殆百家一致之觀。其獨立一幟者惟順世外道而已。此為一比較。其余諸宗雖皆為出世論,而同出于吠陀,亦有比較。就承接吠陀以論,彌曼差為,吠檀多稍次,余如數論、瑜伽、勝論漸遠。前二為婆羅門正統,余非正統。非正統中數論竟已持無神論。余猶依違其間。印土哲學本于宗教中求之。諸宗中富于哲學理論者為吠檀多、數論、勝論,余則昧略。六派彼此之關系,彌曼差殆可附于吠檀多,瑜伽可以附于數論,尼耶也可以附于勝論。又六派較核當推吠檀多、數論為勝出。然吠檀多人思想之受影響于人者寧多于其影響于人者。數論則未嘗有所受于人,而影響于他派者至巨也。又六派之孰前孰后殊難判定。就思想古近之順序言,則彌曼差、吠檀多、數論、瑜伽、勝論、尼耶也,以次相差。然學派成立、經典整備為時均不甚相遠。其早建設者當為數論,次瑜伽,次勝論,尼耶也、彌曼差、吠檀多乃也。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紀中國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改造運動者。生于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后投身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參與創建民盟促進國共團結抗敵,后又為和平建國參與國共和談。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一生用心于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即人為什么活著?中國往何處去?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

    本日最速最優惠